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效溝通的十個要點涵蓋了上文提到全部四種溝通類型。在孩子的任何年齡,使用這些秘訣都會提高你與他們進行溝通的能力。
1. 真正傾聽孩子的聲音
大多數父母都發現,告訴孩子大人想要什么非常容易,而傾聽孩子的渴望和需求則困難得多。真正的傾聽和理解孩子不僅是指你聽到了她正在說什么,更需要你透過這些信息來了解她真正的需求。舉例來說,每天吃過晚餐后,兩歲半大的查斯丁都會告訴父母他是“約翰寶寶”。而約翰是他兩個月大的表弟的名字。查斯丁的父母沒有僅僅告訴他“不是的,你不是約翰寶寶。你是查斯丁。你已經是一個大男孩了”。他們耐心地傾聽他,問他一些問題,并且和他在一起玩。查斯丁想要倒退成為一個“小寶寶”的表達,使他的父母意識到,查斯丁實際上是需要更多的關心。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倒退或表現出需要更多關心的情況很是常見的,比如當孩子剛剛開始學爬、學步、學說話、練習如廁或者換到一個大床時,寶貝們有時會倒退到以前不會這些技能的狀態。事實上,對于長大成為一個“大男孩”或者“大女孩”這件事,幼兒是感到十分矛盾的,他們通常會通過這樣的倒退把他們的矛盾表達出來。
孩子們在出生后并沒有一個現成的詞匯量儲備,對于幼兒來說,完成一個簡單的句子都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當孩子特別興奮或者不安的時候,這種情況尤為明顯。作為家長,你應該做的是俯下身,平視孩子,耐心地給予孩子全部的注意。通過這樣做,你給孩子傳遞了下面的信息,對于我來說,你是最重要的,我關心你的一切。請關掉電腦和電視,掛斷電話,用心傾聽孩子的話,讓孩子知道她值得獲得你全部的關注。
2. 尊重孩子的感情
無論是在嬰兒時期,寶寶在換尿布時通過踢腿來表達不想被換尿布的愿望,或是在八個月時,直接把她玩不好的玩具扔了出去,還是在她3歲時親自告訴你她討厭她的保姆,作為一個家長,你應該做的就是傾聽孩子的描述,并將你的理解表達出來。比如,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說法:“我發現你現在真的不想換尿布”,“這個玩具看起來并不好玩”,或者“保姆很難像爸爸媽媽一樣,是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太多的父母并沒有這樣說,相反他們選擇了對孩子說:“別動了”,“不要扔你的玩具”,或者“你應該不是真的討厭你的保姆”。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感到無法與父母分享他們的感情。許多父母擔心認可孩子負面的情緒會讓他們感覺更糟,但事實恰恰相反,給孩子一個空間釋放負面的情緒,通常會讓這些情緒消失得更快。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允許孩子們去做他們想干的一切事情。比如說,應該絕對禁止你的孩子打、推別的小朋友,或者揪別的小朋友的頭發。在自己家里,孩子們需要家長給他們建立一些規則并且切實去執行規則,這樣會讓他們感到非常安全。簡單地說,孩子們可以表達各種感情,但他們的行為則需要加以限制。
幼兒們是通過家長對他們的反饋來了解感情的。孩子們出生時并沒有能夠描述感情的現成詞匯,慢慢地他們才能學會如何表達各種情緒。《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作者海姆·吉諾特發現:孩子們是通過照鏡子來了解自己的身體,通過大人對他們感情的回應來了解自己的感情的。如果一個孩子的感情能夠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正常釋放,他就能夠更好地成長,在做事時也能表現得更加專注。讓孩子明白她的感受是正常人類體驗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
3. 建立孩子的成功感
我們不能在本應入睡的時間帶孩子去吃晚餐,還要求她表現很好,也不應該把一個水晶擺設放在孩子可以夠得著的地方而指望孩子不去玩它(也不把它摔壞),更不要因為孩子在吃了番茄醬意大利面之后弄臟了衣服而生氣。家長應該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并對孩子抱有現實合理的期望。
我們的寶貝都想表現得很好。但是即使有時候孩子好像在專門和你對著干,你也一定要明白這不是他們本來的意思,作為一位家長,理解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在出生后的前幾年里,孩子大腦的理性水平還非常低,他們的行為更多是由本能所控制的。作為一個家長、教育工作者和嬰兒集團的總裁阿利森·拉托那經常說:“有時候孩子無法讓自己的身體停下來。”換句話說,雖然有時候你認為孩子應該知道怎么做會更好,但是孩子的本能會讓他們無法停止某種行為。
在一位朋友的孩子的兩歲生日聚會上,我就親身經歷了能夠充分說明這個觀點的一件事。當天,聚會的主人在地上放了瓶裝水、果汁和冰塊各兩大桶供客人自取。當時,我的女兒正開心地玩著冰塊和水瓶,在我們旁邊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她好像也對這些光滑閃亮的冰塊十分著迷,當她把手伸進一個冰桶時,她的媽媽抓住了孩子的手并大聲說:“不要摸!海莉,不要摸!不要摸這個!”這種極端的反應把小女孩嚇壞了。但孩子的媽媽并沒有帶她離開這個冰桶,而是繼續站在那里,看著她的女兒。對于小海莉來說,這個冰桶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她完全控制不住,又把手伸向了另一個冰桶。這次她的媽媽一下抓住孩子的頭并大叫起來:“不要摸!我告訴過你不要摸的!我和你說話的時候你要看著我。看著我!”
當我找到一個機會和這位媽媽交談的時候,她告訴我她的女兒海莉只有十八個月大,今天這個孩子就是故意和她過不去。毋庸置疑的是,在這一幕中許多事情都錯了。首先,一個十八個月大的孩子在大多數時候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本能的——即使有些時候你看到了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做得很好,也不要期望她能一直如此。其次,對一個這么小的孩子大叫著說“不”,只可能嚇著她,而無法教給她任何東西。第三,讓一個年幼的孩子持續注視著別人的眼睛,很有可能會讓她的注意力保持在對視這件事上,反而使她無法聽清楚你在說什么,也就聽不進去你的要求了。從我的角度來看,在一個盛夏的生日聚會上,讓十八個月大的孩子玩會兒裝在桶里的冰塊,相對來說是沒有什么不妥之處的。當然,假如別的媽媽不能接受這種行為,也應該立刻把孩子從吸引她的冰桶旁邊帶走,而不應該大聲訓斥和羞辱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做了自己本能想做的事。
專家的意見
糟糕的環境影響
盡管并不是我發明的,但我經常會使用“糟糕的環境影響”這個貼切的說法。
糟糕的環境影響是指,一些時候孩子的壞習慣是由她當時所處的具體環境造成或者加重的。比如,沒有睡午覺或者沒有吃飯,睡得太晚或者起得太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參加了一個人太多的生日聚會,等等。我們身邊這些糟糕的環境因素會直接反映到孩子的行為或者不良行為上。比如,當你去看望祖母時,看到她咖啡桌上精致的陶瓷茶具,你很可能會順口就對你兩歲大的孩子說“不要碰”。可問題是,面對這樣閃閃發光的茶壺,誰可以抗拒得了不去摸一摸它呢?具體的環境使得孩子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良好。
有時候,大多數孩子發脾氣都是因為他正受到這種糟糕的環境影響。孩子會學習表現自己,并且陶醉于自己的這種能力。而當要求受挫時,孩子就可能會找茬般地發一發脾氣。但是當你的孩子突然沒有原因的暴怒或者幾近崩潰的時候,當他非常地不合作或讓人生厭的時候,這常常就是糟糕的環境影響造成的結果。
預知會引起孩子發怒的起因和爆發的心理極限,有助于避免孩子的發作,當然這是很難做到的。正如不同的孩子對饑餓和疲勞,對人群和新的環境,對各種各樣的刺激,都有著不同的容忍度一樣,對于不同的孩子,環境影響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
如果你能夠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與性格特點,給予他合理的期望,再加上承認存在糟糕的環境影響,這簡直就像為處于發脾氣這個黑暗隧道的盡頭的孩子帶來光明的火種一樣棒。
——貝特西·布朗·布勞恩,兒童發展和行為專家,養育之路公司的創始人,《告訴我該說什么》和《你不是我的老板》的作者
4. 讓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下一篇: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選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幫父母樹立威信的“十字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