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從3歲左右就開始不斷地跟別人比較:是第一名還是最后一名,是贏還是輸——每個游戲對孩子來說都成了一較高低的比賽。寶貝們為什么喜歡比來比去?究竟帶來的快樂與悲傷對他們小小的心靈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里,孩子們都要比一比,內容也包羅萬象:誰可以把小自行車騎得更快?誰會把秋千蕩得更高?誰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平衡?這些還算比較正常的,有時比賽項目就有些“離譜”了:誰能更快地吃飯?誰第一個上完廁所?誰第一個誰先睡著覺……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孩子在3~3歲半的時候競爭意識就日益強大起來,他們會不斷地和他人參照,不斷地更改參照系數——評判標準、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在“比一比”中,孩子會獲益匪淺。
“比一比”對于孩子的重大意義
驗證自己的本事和力量。孩子會不斷地和同齡小朋友較勁,這是一種本能。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個人,雖然個頭很小,但是我可以做一些事情了。其實,有時孩子的標準是非常單純的:他們會比賽繞著椅子轉圈跑而不頭暈;看誰最快把一個冰含化了;比哪一個在手腕上畫的手表更漂亮;看誰濺起的泥漿更多……這些比賽雖然無用,甚至有點“無聊”,但它們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經驗。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自我評價,這種評價的依據就是競爭,并為結果沾沾自喜或沮喪。競爭中的“常勝將軍”會積累自信。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給予一定的鼓勵,或者予以疏導——雖然你跑步很慢,但是你積木搭得又快又好。
多和同齡人“較量”,學會認識自己。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的比較,只能以父母為坐標測量自己。只有在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才開始對自己形成一個比較現實的認識,這時候,每個小朋友都成為一面鏡子,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至于成敗輸家到底意味著什么,孩子需要慢慢地消化。孩子理解的競爭大都和能力有關,屬于一錘子定輸贏的“競爭”,時間和學習對于競爭的影響,孩子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理解。
父母怎么做才是保護孩子健康的“競爭意識”?
不要插手孩子的游戲和競爭。當然有些界限要事先確定下來:比如不要讓競爭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危險,或者不能共同排斥一個弱小的孩子等等,這些需要成年人的適當指導。大人也應當注意孩子的團結,孩子不能單槍匹馬地逞能,而是要有與小朋友們一起玩的能力。
不要無意中帶給孩子壓力。孩子的競爭和大人的不一樣,大人的標準大多是可量化的——更好或更壞,而且常常由他人來決定競爭結果。而孩子之間的競爭是游戲式的,內容、規則和評判結果常常有他們自己決定。重要的是讓小家伙們在游戲中競爭,以游戲的態度競爭,所以做父母的要避免這樣一些“鼓勵”孩子的話:“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加油,你比他們強多了”……這樣使游戲變成了功利的比較,而且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壓力。
不要用獎勵把孩子卷入疲憊的競爭。小小的競爭也可以成為家庭生活的點綴,甚至成為父母們屢試不爽的家教手段:“如果你能比把爸爸穿衣服穿得快,就可以得到一個‘加長版’的睡前故事”“不許磨磨蹭蹭了,誰最快把鞋穿上。就可以得到一塊巧克力?!薄捎诟偁幨沁@個年紀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把比賽當伎倆使用,孩子會乖乖上鉤。但是,如果家庭中類似的競爭過于頻繁,甚至每天都以成敗論犒賞,孩子就會有過大的壓力,還會產生一種讓人傷心的錯覺;爸爸媽媽的愛與我的成績、能力有關。
下一篇:理財:怎么教才更生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避免孩子成為“金錢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