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常聽到很多的朋友感嘆,自己的孩子學習很努力,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學習成績總是不理想。其實學習能力的關鍵是技巧和方法,這是孩子輕松勝任學習的最有效的法寶。如果能夠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那么學習起來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處在黃金教育期的孩子,正是掌握有效學習方法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能夠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巧妙的學習技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孩子真的將會受益一生。
任何學習光靠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學習同樣也是一種并不輕松的勞動,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完成。如果在學習的時候,不注重技巧和方法,只是一天到晚埋頭死啃書本,那么只會成為一個死記硬背的學生,而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我國著名的學者于光遠就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學聰明,聰明學,學學聰明學;論方法,方法論,論論方法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只有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才會越來越聰明。
無論是誰,當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往往會感覺更輕松一些,與此同時,還會有加寬加深知識面的欲望。當產生這種欲望的時候,興趣也就開始萌發了,于是便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這些知識。這樣一來,學會就轉變成會學。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傳授給孩子一些實用的學習方法。
一些會學習的人,絕對不會去做一臺只能記憶的機器,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地運用知識進行創新,還會將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學以致用。這樣的學習方法,才稱得上是會學。
我曾在小區的花園里看到一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在用放大鏡做試驗。他讓孩子拿著放大鏡照在樹葉上,觀察樹葉的變化,同時在一旁解釋放大鏡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他講得很清楚,孩子也聽得興致勃勃。接下來,他又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放大鏡還有什么特點。這種結合著現實生活的現象進行講解的學習方法,孩子一定會記憶深刻,對于知識也將會掌握得比較牢固,我想也許事隔多年,孩子長大之后,仍能記起這一幕。
由此可見,教孩子會學遠遠比學會重要。
那么,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把孩子由學會向會學的方向進行轉變呢?
首先,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老師留下的一堆作業和那些無聊的考試,而是為了自己將來能夠學有所用。以此來激發孩子內心渴望學習的愿望,當孩子對知識有了渴望的時候,也就會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學起來就會輕松許多。
一個知識點,如果理解了,那么學會就很快,如果不理解,學起來就會很吃力。因此,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要告訴孩子注重先理解,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井底之蛙這一成語,父母可以讓孩子想象一只健美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著井口發呆。在井口的上面,則是美麗的藍天和白云。
雖然井底有青草、水、昆蟲,這只青蛙也不愁吃喝,但是它卻只能看到井口那樣小的一片天,每天只能為見不到外面的大好風景而發愁。這樣一理解,孩子自然就會明白井底之蛙的含義了。
其實,有目的地教孩子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比如說可以教孩子對比法,當兩個概念或事物的含義相似的時候,孩子往往容易搞混淆,在這個時候,不妨運用對比法就能夠搞清楚二者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它們相同的地方暫時不講,先教孩子比較它們之間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獨特特征。理解了這些獨特特征,也就抓住了這一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這一事物的有關知識。此外,還有聯想法、聯系法和目標激勵法等等。
時間長了,孩子自己便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摸索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為一個會學習的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會讓他終生受益。
撒切爾夫人有句名言:“生活的秘訣在于把90%的生活變成習慣,這樣你就可以習慣成自然了。”當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潛意識將會在身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潛意識也是受到人的支配,同時對人發揮重要作用的,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他們會按時寫作業,在寫完之后習慣性地去檢查錯誤;他們會在背誦課文的時候有意識地進行理解,然后將內容消化后再背誦出來……孩子在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過程中,學習變得有條理有秩序進行,效率也會變得非常高。
下一篇:家庭競賽讓孩子做事不拖拉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媽媽太強勢影響孩子“性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