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好像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偶然或必然地遭遇死亡問題,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往大處說,對此問題的觀照與討論就是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兩者實為一體兩面,可稱“生死教育”)。從學理上講,生死教育范圍包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內容包括日常教育、親友等死亡事件發生,以及兒童面對自己的死亡事件等方面。然而,當下學校生命教育開展并不普遍,同時由于教育理念之中西差異,社會教育的資源不均衡等,大部分孩子也得不到應有的生命教育。用資深童書編輯猿渡靜子的話說:“中國對于兒童死亡認知的教育還幾乎為零。”因此,就死亡一事,目前,最可能也最應該展開討論的場所確實是在家庭,從學者的研究中也可看出此點。臺灣學者蕭秋娟即指出:“幼兒對于死亡的概念主要來自家長之影響,曾經談論過死亡議題的孩子比較能夠坦然談生論死,此外成人之宗教觀也影響幼兒認為死亡以后的去處。”
讀周爸爸的文章,念及以上觀點,就可明了他做了一件多么必要,亦為不易的事情,即“與兒童討論死亡”。
讓我們回到現場:
突然,曉語問我:“爸爸,我會不會變老?我老了以后怎么辦?”
……
“我老了以后會不會死?”
坐在一旁的奶奶趕緊拍了一下曉語的屁股,意思是不該問這些不吉利的話。
“太老了就會死。人總是要死的。”我不想隱瞞不想回避這個結局。
……
為什么要與孩子談死亡?很簡單,因為孩子所提出的死亡往往是一個哲學問題,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哲學又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精神操場,練習他們的思維技巧,而這都須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做起。同時,死亡問題也就是生命問題,死亡教育其實會給幼兒更多對生命的理解,讓自己更清楚地認識人本身,或說“認識你自己”。
曉語最先提問并非身體健康與否,而是有關“存在”,有關“時間”的思想問題、觀念問題。“我老了”,指時間,“會不會死”,指存在。也許從奶奶急匆匆的表現來看,她是想對孫女說“不要去想什么死不死的,晦氣。再說,你這么小,怎么會死?”這正是對客觀世界尋求一個客觀解釋,而非觀念世界的認知與思想。作為爸爸,周先生相當了解女兒,他“稍稍一愣,怎么突然會冒出這樣的問題?”什么叫“這樣的問題”?我的理解,他不是在對這個問題作一個是非對錯好壞的價值觀判斷,而是對這個問題牽涉的內涵作一個迅速而深入的考量,然后作出回應。學齡前生命死亡教育的重點就在能夠覺察幼兒死亡意識的萌發,并延伸為死亡教育的契機,通過提問與對話協助幼兒認識并安置心理,對幼小孩子的死亡教育其實沒辦法擬定教學時間表或課程設計,只能來自幼兒實際的生活經驗。
非常佩服此處的周爸爸,“不想隱瞞不想回避”,表明他覺察到了孩子死亡意識的萌發。當時機來臨時,幼兒的自發性行為、本能的主動性將敦促其提出一連串問題,這正是死亡教育的起點。套用佐藤學先生的話,爸爸準確接住了女兒投過來的球,而接住孩子投過來的球,總會是家教現場中激動人心的一刻。一向認為,要做最好的爸爸,要做最好的媽媽,技術在其次,前提是要有教育的敏感。或說教養的敏感,即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小小的事情,未必不藏著大大的教育,但更得先覺察到這里頭有“善”,如果都沒覺著這一點,也談不上“為”或“不為”了。很多時候,孩子的一句話,一個問題,都會是進入現場的難得機會與獨特角度,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敏銳發現,準確捕捉,好像哈利·波特抓住魁地奇大賽中稍縱即逝的“金色飛賊”。
下一篇:人格培養的關鍵在6歲以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性格真是三歲定終身?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