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日前發布的《福建省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首次要求將性與生殖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此前,教育部要求性教育納入大學必修課,8月,被譽為“北京市首部性教材”的《成長的腳步》因內容“過于直接”、“尺度太大”,陷入輿論紛爭。性教育是否該走近青少年?學術界刻不容緩的呼聲不絕于耳,面對現實,多數家長為何難以接受?
遠離侵害
前不久,熱心讀者張鳴躍在寫給本報的來信中談到了發生在他身邊的情形:一學校設計了“女生家長(母親)調查表”內容有:“你認為你女兒性發育正常嗎?”、“你什么時候開始留意女兒的身體變化的?”、“你和女兒交談過性話題嗎?什么時候?”“你的女兒是從什么時候有性好奇的?是怎樣好奇的?”“你對女兒的性成長最擔心的是什么?采取過怎樣的說教?”“你對學校新開設的性教育課程有什么建議?”結果是:大多媽媽給了學校一致的評價:“神經病!”一個星期內,有6名女生為此轉了學校。
更有家長寫信給校長:我的女兒與性毫無關系,在我們家庭,沒這個字眼!我女兒好好的,心中無性一身干凈,為何要用這鬼字眼來擾亂她?
現實中,更多的父母在青少年性教育的問題上,始終抱著的是“遇到問題再教育,不要事先提醒,避免過早喚醒性意識”的態度。部分家長認為,如果沒有性教育,孩子可能還接觸不到這些東西,一搞性教育,他們反倒對這些感興趣了。
然而,目前每年全國有近200萬婦女進行人工流產,其中約有四分之一是未成年少女。這些孩子,不是學校里的“壞學生”,也并非問題兒童。她們當中的許多人,在老師眼里是好學生,在父母面前都是乖孩子。
一位早早孕咨詢師2010年統計表明:100名11歲至17歲的懷孕女孩,當被問其性知識的接受源時,得到的結果是:68名女孩說是來自“壞男孩”和陌生成年男人,大多被反復多次哄騙和玩弄,從“害怕”到“好玩”,所有性知識僅限“痛”、“癢”二字;23名是來自網上的成人網站、成人物品、成人黃片,從好奇到好色,遂自然而然地成為獵物。
也就是說,正是父母和校方缺乏對未成年孩子的性教育,至少讓這68名女生遭遇了“壞男孩”和陌生成年男人的侵犯!
“學校和家長在青春期性教育中并未起到主導作用,青少年獲取性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網絡、報刊和光盤等等。”北京大學(微博)醫學部基礎部醫學心理學教授胡佩誠說,“但這些渠道的內容良莠不齊”。
日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驗教材《男孩女孩》第三冊日前正式發行,全套教材已經出齊,并將在上海市部分學校的一至六年級試點教學。
據悉,《男孩女孩》曾經備受輿論關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從學界到坊間,仍有不少人對性教育要不要“從娃娃抓起”頗多質疑。該教材編寫組在搜集資料時了解到,目前很多中小學生雖然備受家庭的呵護和寵愛,但是并不懂也不會妥善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在危險降臨之前往往意識不到險境,當傷害發生之后又不敢伸張正義、及時解救自己。
因此,《男孩女孩》承擔了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們提高保護自己的警覺性,盡可能遠離有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有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人;當不幸遭遇危險時,不要驚慌失措,要開動腦筋抓牢生命的綠樹枝。在不同的年齡段,教材給出了不同的保護自己的小竅門和有效方法。比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提出了不當格林童話里的“小紅帽”,對小學中年級學生則提醒他們要勇于大聲說出“我不要”,而對高年級學生則詳細分析了什么樣的性格、什么樣的場合、什么樣的情境容易遭受侵害,一旦發生悲劇應該及時依法追究和保護好自己。
父母責任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發現,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會把性健康課當作語文課或數學課一樣對待,能夠很坦然地接受,但六年級的孩子就不行了。為此,胡萍提醒家長,當孩子提出有關性的問題時,就是對孩子進行性健康教育的好時機。“父母往往會認為性健康教育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才能接受的教育,其實不然。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接受性健康教育。”胡萍說。
也有些父母擔心在家或學校進行性問題的討論可能會導致孩子過早的性體驗和性交行為。許多研究表明,性教育結果與擔心的后果恰恰相反。這是因為性教育通過公開傳播性知識削弱了孩子對性的好奇心。另外,父母與孩子之間公開談論性問題,還可通過討論什么是合適的行為,性行為意味著什么,它的后果是什么,給孩子一個清晰明確的行為準則。
專家提醒,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性教育應該有不同的內容。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發育規律,從告訴孩子“男孩女孩不一樣”開始,幫助孩子了解人的生理差別,繼而告訴他們性與生命起源的關系,教會他們怎樣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預防性侵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也就是性心理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后,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看待和應對青春期生理、心理出現的急劇變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性倫理和道德觀念。
他山之石
據了解,西方較為成熟的青少年性教育一般開始的都比較早:馬來西亞從孩子4歲就開始性教育,小學生都有一些有圖畫的小本子,宣傳如何保護自己身體之類的知識。日本出版的小學第一冊《衛生》課教科書封面就有女性和男性的身體和性器官的圖。荷蘭擁有歐洲國家最低的青少年懷孕比率,孩子6歲進小學時就已開始接受性教育,孩子們還可以自己做研究報告,甚至會在餐桌上和父母討論這方面的話題。美國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傳授生育、兩性差異、個人衛生、性道德等知識。上世紀70年代開始,性教育就進入了芬蘭中小學的教學大綱,連幼兒園也有正面的性教育圖書--《我們的身體》,家長可以像講《一千零一夜》那樣每天講一節,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在英美等國家較為流行“同伴教育”,即利用朋輩間的影響力,通過發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體,抵御來自社會的消極影響……
國外的一個基本教育理念是:七年級開始是學生第二性逐漸成熟的階段,學校可以用一種體能鍛煉的方式排解學生的青春期躁動。在健康教育方面,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以及性關系所連帶的責任,也會教授如何吸引異性以及避免懷孕的方法。
當然,對性知識的“開放”也會帶來青少年性行為、以及性疾病陷入失控狀態。目前澳洲采取的是“恩威并施”的方法,即告訴學生性常識,但同時制作了許多訪談類記錄片,以當事人的角度述說各自的悲慘遭遇,以此達到威懾學生的作用。
下一篇:鋼琴教材,學琴之本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避免家庭中的"畸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