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即使當青少年不無禮時,他們情緒也會非常激動,而他們又沒有任何調節自己強烈感覺的經驗。嬌小的孩子可能變得非常生氣,或者被窘迫壓倒,但青少年則會漫游在新的復雜情緒領域。他們體驗不熟悉的情緒狀態:悲傷、高興、沮喪、激動。而由于家長是和青少年生活在一起的人,他們就在家長身上去實踐如何調節這些情緒。有些家長聽到我說下面這幾句話時可能會覺得驚訝:“青少年有權自己處理他們內心深處的感覺,家長沒有義務去幫他們清除這些感覺。青少年的情緒是他們自己而不是家長的。這是分離的一線希望,家長不必去感受青少年的感覺。”
理想情況下,你的孩子心情不好地來找你,看到你很同情但并不是十分關心,然后再次離開,即便他暫時離開沉溺在自己的不幸之中,這也能告訴孩子,不管他感覺自己多瘋狂和失去控制,你都會一如既往地可靠。
這跟家長過去讓孩子在公園玩的情形非常相像。孩子跑向你,碰你一下,然后立刻又跑開,確定媽媽或爸爸還在那里。如果你的孩子心情不好地來找你,而你因為他生氣而生氣,或者你開始診斷他,糾正他的問題,或者變得不耐煩,那么你就不再是他的大本營。他下次遇到麻煩時就會覺得回來找你并不安全。
家長對青少年的粗魯無禮感到惱火,有一個被忽視掉的原因是:青少年的行為非常激烈并且言辭非常熟練,讓人很容易忘記他們不是成年人。當他還小的時候,他們說:“我討厭你,笨蛋媽媽!我希望用一千個石頭砸你。”家長會覺得很可愛,因為這是從一個小孩子口中說出的話。當孩子長大了對家長說:“你真是個可悲的人。”很難讓人感到高興。如果一個成年人對我們這樣說,我們要么會覺得害怕,要么會覺得憤怒。一個能
幫助家長容忍青少年的無禮行為的方法是在精神上縮小他們。想象他們還是五歲,穿著亂蓬蓬的衣服、芭蕾舞裙或者超人萬圣節服裝。當他們被情緒或挫敗淹沒時,他們的心智更接近五歲的那個孩子,而不是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他們仍然需要可靠的你,這樣他們才能學會如何讓自己變得可靠。
遲早有一天,孩子的荷爾蒙會穩定,他的心智也會成熟。隨著他最終得到更多自由和權力,他就會覺得不那么挫敗了。遲早,孩子會把家長看成一個有感覺和需求的人。他就不會以自我為中心。還記得西奧嗎?我有信心遲早有一天,西奧會走進廚房給南希一個吻,并且說:“還記得你以前給我做的巧克力餡薄餅嗎?我特別喜歡吃。看在過去的分上,我們再做一次,好嗎?”但這一天,可能會很久以后才會到來。正如我認識的一個老奶奶說的:“遲早有一天,孩子會沖出臥室,走下樓梯,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父母是多么地通情達理。”
家長千萬不能擔心孩子的無禮會變成永久的道德缺陷。如果家長迷失在這份恐懼中,就無法在遇事時保持寬容和鎮定。這是一個衡量相信“上帝即家長”的好時機。當家長坦承不太習慣把自己說成“上帝”時,我有時會建議他們把“上帝”替換成“現實”。我相信現實,我信仰現實,我尊敬現實。我的孩子是以“現實圖譜”創造的。嬰兒學會爬行和走路是成長的現實。青少年最終學會與自己欲望之外的世界交流也是成長的現實。
但是盡管家長必須相信時間和成熟的力量,也不能只是依靠時間和成熟。青少年需要家長反饋,這樣他們才能明白品行良好是如何界定的。家長們是否還記得孩子還在學走路的時期,不停地將奶瓶從高腳椅上扔下來,聽到奶瓶摔到地上的聲音還很高興的樣子?這時的孩子正在學習速度和物理特性。現在,你的青少年正在學習比較倫理。他正在學習社會標準和互相尊重,他把整個儀器拆分開來,試著去摸索每個零件。青少年需要
家長幫助他們去理解這個社會秩序,去給他們解釋:“違反這里的任何一條規則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而這條規則相對比較靈活,但也不是不會帶來嚴重后果。”如果家長讓事情處在自己掌控之外,孩子可能會變得太過無禮,以至于無法進入文明社會,甚至無法接受家長給予的最基本善意。
制定并執行家庭最低尊重標準每次我跟家長評估一個青少年需要做多少測試、治療或者其他心理幫助,我都會問家長一個問題,就是有關老師對孩子的看法以及孩子有沒有朋友。我很驚訝家長們經常都笑著點頭說:“哦,老師很喜歡他,他也有很多朋友,有些朋友人很不錯,但他卻很糟糕,我都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忍受他的。”
我知道,他以一種青少年的方式,客觀、體貼、開心地對待他的朋友。“喂,混蛋,今天感覺好點了嗎?沒有你在,幾何課真是難熬啊。”
他的老師和教練說不定也覺得他很得體。看過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嗎?在接近最后階段,蝌蚪已經長出青蛙的四肢,但還有尾巴。它們可以坐在石頭上,呼吸空氣,但必須把小小的蝌蚪尾巴留在水里。家長就是水。當你的孩子以禮貌的方式對待其他成年人,在家卻變得疏遠、吵鬧、易怒、苛刻、不懂感激,特別是對母親。這可能很讓人痛心,但這卻是青春期正常發展標志。相反,如果家長聽到別人抱怨孩子對其他成年人不禮貌,或者孩子的朋友都不理他了,這時就應該尋求外界的幫助。那些有青少年和家庭方面咨詢經驗的輔導員或醫生,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找出孩子自我毀滅行為的原因。
很想和脾氣敗壞的孩子減少沖突的家長們,通常都會首先責怪自己。我又想到了南希,原來她對自己就像她對西奧一樣生氣。她告訴我:“我習慣性地對他發火,我老是教他,做人要有禮貌。我沖他大呼小叫,造成了一個不愉快家庭氛圍。我怎么就不會放松一點呢?”
我對她說:“這種情況下,我倒不是特別擔心西奧,我擔心這是你開始每天生活的一種錯誤方式,這對你來說是不愉快的。”南希完全不像一家之主,更像《哈利·波特》叢書中的家庭小精靈多比。她抱怨、板著臉,偶爾還大發脾氣,可她沒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權力。她沒有清晰地給她兒子制定每天早晨他要負責的事,也沒有制定他基本上要如何對待他的母親。西奧感覺到了她的自我懷疑,而他把這當成自己的優勢。“他是一個滿足的挫敗者,而你是一個挫敗的滿足者。”我告訴南希。
沒錯,作為青少年的家長,你必須忍受那些在自己生活中原本無法接受的行為。我曾要求過家長要冷靜地對待青少年的無禮,但這也是有限度的。家庭不應該變成一個日日難看和虐待家長的地方。我對那些經常被青少年不停用言語攻擊得身心疲憊的家長說:“你辛勤工作,你付清家用,你開車送孩子去參加各種活動,你給孩子安排時間去看醫生,你去雜貨店買東西,你給孩子貼心的建議,但你從中得到的回報卻少之又少。因為你做了那么多,最重要的是你的家應該是一個相對平和,能讓你得到休息,解除一整天勞累的地方。”
我把家庭平和的理念告訴那些對青少年無禮行為感到挫敗的家長。根據猶太教義,維持家庭平和是你的責任,享受家庭平和是你的權利。這是身心健康和個人尊嚴的問題。如果在一個家庭中,青少年經常重重地摔自己臥室的門,大聲地喊叫破壞平和,或者用“我告訴你們別來煩我”這種語氣來回答吃晚飯的邀請的話,那么這個家就不是天堂。
制定前面所說的列表能幫助你確定,哪些是孩子在正常成長過程中的無禮行為,哪些是孩子不會體貼和尊重他人,導致家庭無法達到平和的行為。如果孩子經常違反“無禮行為列表”的規則,那么你就有工作需要做了。
利用你的列表來為家庭制定尊重標準和基本規則。有時會增加一兩條新規則。你要想的是什么是讓你覺得最煩惱的行為,是無禮本身嗎?還是一種能導致大家都生氣的情況?比如像西奧拒絕早起準時上學的事情。記住青少年可能有強烈的消極感,專注于行為上,而不是態度上:
當你回到家時,我希望你至少能說一句“嗨”,我才能知道你回來了。早上七點鐘起床是你自己的責任。你知道我們不介意偶爾的咒罵,但你不能侮辱我們。
切勿在激烈沖突的時候介紹新的規則。先等一會兒,然后在各方都感覺相對平靜、滿足和輕松的時候進行一次家人間的交談。你可能會在想,什么時候才能進行呢?關鍵在于“相對”這個詞。或者,如果你的孩子在面對父母時會趨于自我保護或者不愿交流,這時可以選擇一對一地討論這些規則。一旦你解釋清楚讓你覺得煩惱的行為及原因,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孩子對他自己的解決方法感到很熱心,也可以考慮
嘗試一下,即使他的解決方法看似非常牽強:如果你在門把手上貼一張貼紙,它就能提醒我要跟你說“嗨”;或者讓人非常反感:如果我能穿著第二天穿的衣服睡覺,我就能準時去上學;或者看似非常愚蠢:我可以在七點五十五分起床,因為我朋友惠特尼每天都會打我的手機叫醒我;或者可能會引發新的問題:如果我沒有及時準備好,那你就不用開車送我去上學了,我可以走路去,然后遲到。
解決方法可能很有效。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這從一開始就形成了一種“買進”因素。如果有幾個方法可供選擇,討論每個方法的利弊,允許孩子從中選擇一個。家長有權否決明顯無法接受的建議,但要有節制地運用這個權力。然后決定如何衡量結果,并且最重要的是當始終如一直至成功時,令人滿意的改變即會發生。
在《放下孩子》一書中,我提到運用“當……那么……”的公式去鼓勵小孩跟大人合作,這同樣可以應用到青少年身上。“當你能自己做到準時起床,把喝水的杯子從臥室帶到廚房,并放進洗碗機里,中途改變計劃能通知別人時,那么我們會愿意考慮讓你晚點回家,多給你一點零用錢,讓你和朋友開車去海邊。你要讓我們看到你能承擔責任。”
如果沒能成功達成,什么才是合適結果?結果因家庭而異,但都會從同樣位置開始:權力和特權之間的邊界。就像小孩子一樣,青少年有權得到尊重對待,健康食物,遠離危害的保護,實用舒適的衣服,去醫生和牙醫那里檢查以及良好的教育。而其他的都是特權。任何特權都會被家長保留,除非小孩達到一條特定行為準則。一旦你們在可接受行為和衡量標準上達成一致,就要確保能堅持到底。如果孩子有所進步,家長要迅速給予,不能有怨言,也不能修改規則;如果孩子行為觸發了一種后果,也要確保追究到底。家長在執行家庭最低尊重標準時,也要牢記:行動重于信仰。家長不能要求青少年對你感到尊重,甚至是愛,家長只能要求合理的尊重行為。
注意,雖然“實施”在字面上看似非常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實施起來卻總是異常艱難。這也應該是艱難的。你的孩子剛剛進入十二、十五或十七歲的年齡,你也剛剛成為一個青少年的家長,學習曲線是肯定會有的。我們看看南希會如何執行一個新的家庭規則。
南希告訴西奧,他要自己承擔每天早上該做的事,并且問他有什么建議。她解釋如果她要開車送他去學校并且準時到達辦公室,她需要在八點整出門。他說:“行,我會七點半起床。”
“如果你沒有起來呢?”南希問。
“如果我睡過頭,你就不用開車送我去了,讓我搭巴士遲到好了。”
這個建議很多時候都讓南希感到苦惱,包括不吃早餐和多次遲到。但她決定不提這些。相反,她說:“好,但每遲到一次,那么你打算外出的那個周末晚上,你就要待在家里。”
最初這個計劃沒有起效,因為雙方都沒有履行各自約定。第一天早上,一個星期三,南希在七點四十分的時候悄悄走到西奧房門前,敲門說:“只想看看你有沒有起床,親愛的。”西奧呻吟一下,翻個身,睡到了八點。當他走下樓梯時,她遞給他一塊玉米餅讓他在車上吃。他們在上課鈴響起之前急忙趕到了學校。
晚上,南希和西奧坐下來重新改善規則。再一次,南希問西奧有什么建議。
西奧說:“不要進我的房間也意味著不要在門外跟我說話。不要交流。什么都不要。我會在八點之前下樓,我要盡量睡久一點。下樓以后,我不會吃任何東西。早上十點下課時間會有餐車經過學校,我可以在那個時候吃點東西。但從家里出門之前不吃任何東西。”
南希想,這真是太可惡了。我辛辛苦苦想要幫他,他卻這么無禮。本來可以在家里吃早餐,卻還要在外面浪費錢買早餐吃。但再次,她沒有提任何建議。她發現如果她能不妨礙西奧的建議,他就會承擔早上所有的責任。
接下來的早上,又出現了新問題。西奧睡過了頭,南希沒有管他直接去上班了。西奧打電話給朋友諾亞然后搭他的車去了學校。星期五也是如此。南希覺得讓別人卷入自己的家庭問題非常難堪,但她保持了沉默。
星期一早上,西奧自己起床了。隨便穿上一件T恤和一雙人字拖,七點五十五分下了樓。星期二早上,他又睡過頭了。連他的朋友諾亞都已經出門去學校了。他用自己的錢坐出租車去學校,結果還是遲到了,考勤上得了一個“無故遲到”。當南希提醒他兩次,周五晚上要待在家里時,他提出了一個充分的理由:“那天有諾亞的派對,媽媽!你也可以來啊,和
他父母聚聚。你是喜歡他們的。你也應該多出門玩玩。我明天晚上會待在家里。”
但他這個理由并沒有被許可。因為:“遲到意味著下一個計劃外出的日子就要待在家里。”
最后接受了這個結果,但同時也新增加了一條規則。“如果要我待在家里,時間由你定。但你只要告訴我一次。”
錯過諾亞的派對后,西奧又遲到了三次。但接著便開始變得穩定起來。西奧每天都準時去上學。有幾次,他和南希在最后的五分鐘內還小談了一下。這個愉快的談話是他更成熟的成果,也是他對更加冷靜堅決的母親的積極感覺。
下一篇:孩子抓住10個最佳時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四問題教女兒“認識”女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