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這個家庭吸引記者采訪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和劍橋大學,而是因為,母親把兒子的快樂作為最大的追求目標,兒子不僅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是溫州最快樂、最陽光的少年……
余穎說,培養孩子不需要過于考慮知識、心情、時間、金錢、精力等客觀條件,作為母親,更重要的是與孩子之間建立一種默契。
余穎如是說
喜歡《圣經》上的一句話:“做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失了志氣。”一個孩子被父母罵得越多,臉皮就越厚,就越沒了自尊心。而一個沒有自尊的孩子,往往會破罐子破摔。做父母的,要對孩子充滿希望和信心,必須做到積極暗示,杜絕消極暗示。哪怕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也要堅持積極暗示,決不可無意中傷了孩子的自尊。
這個家庭吸引記者采訪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和劍橋大學,而是因為,母親把兒子的快樂作為最大的追求目標,兒子不僅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是溫州最快樂的孩子、最陽光的少年……
采訪時,余穎反復強調說,她最喜歡《圣經》上的一句話:“做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失了志氣。”記者在《圣經》上查到了這句話的原文,還有解釋——“惹氣”這個動詞有激怒的意思。保羅提醒基督徒:“為人父母的不要常常激怒你們的兒女,不要常講一些話,或常做一些事使兒女生悶氣。以致他們逐漸對父母生氣怨恨,以不理不睬甚至粗魯或悖逆的態度相對。”
精神營養充足,孩子的頭腦才能聰明
斯賓塞在他的《快樂教育》一書中說過:“事實證明,如果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擁抱、撫摸,有時甚至是親昵地拍打幾下,孩子在對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會更健康。我認為,擁抱、撫摸、牽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媽媽的擁抱和撫摸以及精神關注,將促使孩子與媽媽形成信任、安全、溫暖的關系,這樣的依戀關系能讓孩子變得健康、活潑、開朗和自信。孩子出生后,余穎常把孩子抱在懷里,而有些媽媽經常自顧自地干活兒,只要孩子不哭,就讓他躺在床上或嬰兒車里,這樣是不好的。
像大多數母親一樣,余穎對早教理論非常感興趣。她懂得,孩子長到9個月時,腦重比出生時就增長了1倍,3歲時增長到兩倍,到了5~6歲,腦的發育就基本成熟,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孩子身體的其他器官要發育基本成熟,則需要15年。怎樣使孩子的大腦長得好,長得聰明呢?正如飯菜等物質營養能使孩子的身體長大一樣,精神營養也就是豐富的信息刺激,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要想使孩子聰明,必須在他6歲前的大腦生長期里盡可能多地給予信息刺激。正如肌肉在長期訓練中才能發達,人腦在其生長期的使用中才能生長。
余穎還從一篇國外的研究報道中受到啟發:據研究,一個胎兒4個月時在母腹中的活動能力如果相當于8個月大的話,這個孩子將來就會很聰明。沿著這個思路,她總是對孩子進行超前訓練。俗話說,“三翻六坐九來爬”。一般孩子3個月會翻身,她就訓練孩子兩個半月開始翻身;孩子6個月會坐,她就在孩子5個月時扶著他坐一會兒……
孩子生下才幾天,余穎就跟他做游戲,將手指伸到他的小拳頭里,孩子會緊緊地握著媽媽的指頭,不舍得讓她抽回來。根據專家的建議,她總是將孩子的小手放在衣服外面,盡量多地觸摸他的小手。因為手的精細活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孩子兩個月時,余穎編了一套體操,抓著孩子的小腳丫小手,伸伸胳膊踢踢腿,口中還數著1、2、3、4……孩子很開心,配合著媽媽,像模像樣地做著廣播操。這樣的訓練讓孩子動作敏捷。10個月時,他喜歡站在自己的童車里,跟媽媽玩投球游戲——笑嘻嘻地,假裝要把球遞給媽媽,等媽媽伸手來接時,他突然轉身180度,把球投往離媽媽最遠的方向,然后勝利地哈哈大笑。
余穎明白,雖然孩子在一歲多開始說出第一個詞,但事實上,從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學說話,他天天聽,領悟語義,整整一年,就像種子一樣默默地在泥土里汲取營養,時候到了才長出兩片綠葉。因此,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余穎總是看到什么,就跟孩子講什么;手里做什么,就跟孩子說什么。她把一朵大紅花掛在蚊帳上,平時總問孩子大紅花在哪里。孩子兩個多月,有一次哭時,媽媽抱起來說:“寶寶,看大紅花啦!”孩子立刻不哭了,扭頭過去看大紅花,而且高興得手舞足蹈。原來兩個月的嬰兒聽得懂媽媽的話,而且喜歡這美麗的大紅花!
這讓余穎受到極大的鼓舞,她再接再厲,天天“對牛彈琴”,跟孩子聊得熱鬧。只管耕耘,收獲很快就來了——王超長到五六個月時,媽媽問:“小腳丫長在哪里?”孩子就舉起小腳丫;媽媽說:“來,親一個。”孩子就把他的大頭撞向媽媽的額頭。
8個月大時,他能準確指出誰是外公、外婆、叔叔、表姐、表姑。有趣的是,一天爸爸對媽媽搖頭:“你這個女人啊……”王超立即笑著指指媽媽!兒子竟然知道媽媽是女人!爸爸饒有興趣地問:“誰是男人,男人在哪里?”不料,小王超竟神氣地指指自己的鼻子,讓爸爸非常失落。
余穎深信背兒歌不僅能娛樂孩子,還能提高孩子的記憶力,有了好的記憶力,孩子讀小學時就能輕松快樂。每天,王超起床時,余穎一邊給他穿衣服,一邊跟他一人一句地對兒歌:“小螞蟻,背蟲蟲,背不動,兩個三個四五個,嘿喲嘿喲背進洞……”
為了讓王超對數字形成概念,余穎總是教他一些有數字的兒歌:“你說一,我說一,小貓最愛把臉洗。你說二,我說二,孔雀開屏像扇兒;你說三,我說三,駱駝馱著兩座山;你說四,我說四,刺猬滿身都是刺;你說五,我說五,花鹿頭上長小樹;你說六,我說六,鴨子愛在水里游……”
王超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他數手指頭。走路時數一數樹上有幾朵花,吃餅干糖果時,數一數有多少塊。這樣寓教于游戲,孩子輕松就學會了數到100,而且還會算兩位以內的加減法。
王超七八個月大時,喜歡看動物和植物的圖片。哭鬧時,給他看看這些美麗的鮮艷的圖片,他會立刻破涕為笑。一個朋友來家里作客,對余穎教孩子認識圖片上的蘋果嗤之以鼻,說:“干嗎費心教這個小不點兒,等他大了不用教自然認得蘋果。”
余穎認為,認字識物,不光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而且,讓孩子在會說話前,在缺乏精神生活的環境中默默地度過一年多的時間,對孩子的心靈也是一種冷酷的摧殘。大人要讀書看電視娛樂,小孩子也需要這種娛樂消磨時間。
余穎還認真向朋友介紹了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的教育觀點,鈴木說:“才能教育還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實施得越早,效果就越好。因為人的才能遵循的是遞減法則,年齡越小,潛能越大,而當長到一定年齡時,才能發展的可能性就漸漸降低了……例如,要讓7歲以上的孩子正確地記住單字,必須要反復教他好幾次,而三四歲的孩子只需要告訴一次,也就完全能夠記住了。”
心理學家指出,每個孩子在剛滿兩歲時都是任何一個大人比不上的語言天才,但到了五六歲,這種才能就會急速地消失。
余穎的朋友聽了連連點頭:“也是。成人學一門外語,花上十幾年都不一定學得好,而兩三歲的孩子都能把母語說得非常流利了。”
呵護孩子的自尊,免得他失去向上的志氣
對于孩子的自尊,余穎更是悉心呵護。她從不大聲呵斥孩子,孩子哭鬧時,她一般采取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比如,故意大聲問丈夫:“咱家的玩具狗在哪里?”孩子立刻忘了哭,得意揚揚地說:“我知道在哪里!”
有一天余穎的一個鄰居苦惱地對她說,3歲的女兒跟她走在公園里,一定要讓媽媽抱。出門時明明說好了她自己走路,媽媽很生氣,堅決不抱。女兒堅決不走,母女倆就這樣對峙了半個小時,末了,孩子大哭,媽媽給了她一巴掌。
鄰居問余穎,遇到這種情況你怎么辦?余穎說,孩子雖小,也是有自尊心的。我會抱孩子走幾步路,給他一個臺階下,然后放下他說,跟媽媽比賽,看誰走得快,或者讓他看花啊草的,轉移注意力。
余穎喜歡《圣經》上的一句話:“做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失了志氣。”一個孩子被父母罵得越多,臉皮就越厚,就越沒了自尊心。而一個沒有自尊的孩子,往往會破罐子破摔。做父母的,要對孩子充滿希望和信心,必須做到積極暗示,杜絕消極暗示,哪怕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也要堅持積極暗示,決不可無意中傷了孩子的自尊。
王超7歲那年,讀一年級。一天,余穎發現,家里的抽屜里突然多了一些零錢,估計是孩子拿了大人的錢沒花完放了回去。余穎有些生氣,但轉念一想,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錢,內心也會承受很大的道德沖突,若不是想得到什么東西的愿望非常強烈,也不會輕易冒險的。
王超放學回家吃完飯后,余穎和丈夫一起嚴肅地坐在他對面,王超垂頭坐著,滿臉惶恐。孩子做錯了事,就得讓他有懼怕感。他們鄭重地和王超進行了一場嚴肅的談話。余穎沒有用“偷錢”而是說“拿錢”,教育專家說,12歲以下的孩子心理非常脆弱,如果說他偷,他會認為自己不是好人,從而形成心理創傷。
余穎問王超:“你一定是特別想吃小賣部的零食,抵擋不了誘惑,但媽媽又認為這種零食不衛生,不愿意給你買,所以,你才拿了大人的錢。”孩子拼命地點頭:“是,我知道媽媽肯定不讓買這些東西吃……”余穎說:“你是一個好孩子,媽媽相信你一定不會再犯這種錯誤。”
因為王超還小,余穎沒給他零花錢讓他自己管理,但是,此后,余穎經常和孩子討論他想要什么東西,讓他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愿望,并跟孩子討論,哪些愿望可以馬上滿足,哪些愿望需要等待,哪些愿望需要自己做出努力后才能得到滿足。這樣,孩子的愿望能通過正常的途徑得到滿足,他自然不會再冒險去拿錢。
錢仍放在原來的抽屜里,王超再也沒有拿過錢。讀初中時,王超在作文中說到此事,深情地寫道:“感謝媽媽對我的理解、寬容和信任,讓我重新找回了做人的自尊和勇氣。”
王超小學三年級時,一天傍晚放學回家對媽媽說,今天他撿到一塊手表放到了講臺上,可后來手表不知被誰拿走了,老師說要在班里搜查時,手表又突然出現在地上,真奇怪。
夜里11點時,老師打電話給余穎說:“一位同學撿了手表放到了講臺上,可上課時手表不見了,我就嚇唬同學們說要搜查,我正走到你兒子座位旁時,手表突然不知從什么地方掉下來,正掉到我的腳下。我懷疑是你兒子拿了手表。”
事情重大,余穎放下電話后,立刻和丈夫一起叫醒了孩子,她直截了當地說:“老師懷疑是你拿了手表。”王超“哇”的一聲哭了。余穎頓時心亂如麻,壞了,難道孩子真拿了手表?她說:“不要哭,如果拿了手表,向老師認錯就行了。”嘴上這樣說,心里卻十分沉重:如果孩子真偷了手表,以后他怎么在學校抬頭做人啊?怎么面對老師和同學歧視的眼光啊?
王超哭著說:“手表不是我拿的。”余穎聽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來:“沒拿手表你哭什么啊?”孩子傷心地說:“老師已經懷疑我了,父母再不信任我,我該怎么辦啊?”余穎立刻安慰兒子:“爸爸媽媽永遠信任你。”孩子這才住了哭,說:“阿姨從日本買來的新表,我還放在那里不喜歡戴,難道會去偷一塊舊表?再說了,那塊表本是我撿到的,如果真想要,就自己悄悄放到口袋里了,不會交到講臺上,再去偷回來。”余穎和丈夫都認為孩子的話合情合理,他們讓兒子放心睡,明天老師一定會把事情弄清楚的。
在媽媽的安慰下,王超終于又睡著了。望著熟睡的兒子天真純潔的臉,望著他長長睫毛上掛著的淚珠,余穎很心疼:人生在世總會遇到一些不公平,當媽媽的該如何保護弱小的孩子不受傷害啊?!
第二天,老師打來電話,對余穎說:“手表是另一個同學拿的,昨天真是對不起。”
余穎十分慶幸:幸虧沒有聽了老師的話說風就是雨,如果當時不分青紅皂白地責罵兒子,那該讓孩子稚嫩的心靈受到多大的傷害啊!
就是在媽媽如此細心的呵護下,王超成長為一個陽光少年,成長為劍橋的優秀生……
余穎把自己的家教故事整理出書《孩子,愿你快樂成長》。余穎的妹妹在書的序中,評論姐姐的家教說:“雖然每一位母親都深深地愛著孩子,但不是人人都能像她那樣由衷地欣賞、理解并尊重孩子……”
下一篇:媽媽就是孩子的主治醫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高壓型家教激化叛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