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必須把握住兒童期內閃現出千百萬種潛能的機遇,盡全力激活兒童的天才潛能,不能讓孩子錯失建立高級思維的良機,所以說越早開始思維教育,對孩子是越有利的。
我兒子上大一時,我跟兒子去餐廳吃飯。等上菜的時候,他看著餐廳的冰箱問我:“老爸,你說這冰箱里最多可以擺放多少盒牛奶?”說完后隨手拿了張菜單,在菜單背面開始設計冰箱放入最大牛奶盒數量的數學模型公式,花了十分鐘數學模型在菜單上建立完成(如下圖所示)。
看著在菜單認真演算的兒子,我內心無比感慨。我在以前也和其他很多家長一樣迷茫過,困惑過,也懷揣著望子成龍的強烈欲望四處求索過。尤其是當孩子長到三四歲,開始會問很多“為什么”,一般家長會嗤之以鼻,會心想小屁孩兒懂個什么呀,會非常不耐煩地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啦?!币蚨斐纱蠖鄶岛⒆佣紩信瓮L大的心理。
而殊不知,這也是孩子天生愛學習的表現,他們在此時因為前幾年對自己生活的環境和天天相處的親人們的慢慢熟悉,進而會有很多疑惑在心中:“太陽為什么能升能降?”“樹葉為什么是綠色的?”“咦,葉子怎么黃了?”“天氣為什么會這么冷?”“螞蟻長幾只腳?”“我是從哪里來的?”
這些問題著實讓家長,尤其是初當三四年的年輕家長有些招架不住。16年以前,我如大家一樣,在初為人父之時,我也無從下手,面對孩子的提問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自己懂了但不知道如何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表達出來,有的實在摸不到回答的頭緒,但能感覺得到這就是孩子的敏感期,所以心中也曾充滿了疑惑和迷茫。但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看到了光明。我看了一本介紹國外研究兒童教育的圖書《卡爾·威特的教育》,書中卡爾·威特的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他在書中提到:
“需要提醒諸位特別注意的是,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這種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兒童的潛能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比如說,生下來具備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從生下來就進行理想教育,那么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這就是說,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的能力實現得越少。這就是兒童潛在能力的遞減法則?!?/p>
讀著這本書,我開竅了。我的孩子沒有超齡,才四歲還來得及,正是最好的教育時機,也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敏感期,具備培養成才的首要條件。
而那些當初在自己孩子四五歲之前對孩子提問嗤之以鼻的家長,往往可能會在孩子上小學,或者上中學的時候迸發出“唉呀,這孩子的學習成績怎么這么差?”的無數抱怨。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不是放之任之,不管不理,就是用昂貴的價格聘請家教或者名師,孩子不愿意學或學不進,家長們便失望漫罵,甚至加以棍棒。
可以想象,此時孩子的壓力會有多大?老師、同學、朋友都會因成績差而小看他,甚至連他最親的父母都會對他拳腳相加,根本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從而造成許多目前令家長們很頭疼的青少年心理問題。
這其實究其根本,是因為家長不知不覺的忽視,使得孩子天生愛學習的特性在不斷流逝的寶貴時間當中慢慢地消退,是家長沒能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敏感期,沒能進行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全然不是孩子的責任。
我的方法并無神秘之處,只不過是教家長恰當地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在孩子最需要知識的時候給予最高級的知識,讓孩子得到前所未有的經驗和體會,從而把孩子引入更深層、更廣闊的科學天地,而不致使孩子天生愛學習的天性喪失。
例如,2~3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正常語言環境中,這個時期兒童學習口語最快、最鞏固,相反,如果在這個時期完全脫離人類的語言環境,之后孩子會很難再學會說話。孩子4~5歲是學習書畫言語的最佳期。4歲前是兒童對圖像的視覺辨認的最佳期。兒童在5~6歲時掌握詞匯能力發展最快。而兒童掌握概念的最佳年齡是5~5.5歲。
而且,兒童大腦有個非常神奇的特點:當教他們“1、2、3、4、5”的序列知識鏈后,他們可以自我完善進入自我學習的狀態,他們自己可以在今后最短的時間里,如在兩年或三年里自我學習完成“6、7、8、9、10”的知識鏈。
一旦錯過了最佳年齡可能要花費上100年時間才能學完“6、7、8、9、10”的知識鏈,甚至只能學習完成“1到2”的知識鏈了,而且學得非常吃力。
而我們傳統的教育體系正是錯過了這個大好時機,因為人們往往忽視了孩子發展中最敏感、最易接受知識的時期,在此時期家長和老師們也有可能嚴重低估了孩子的學習能力。而忽視孩子發展的敏感期,往往是因為作為家長的我們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我認為我們必須傾聽孩子們的要求,這是至關重要的。
在敏感期內的教育不僅僅為孩子奠基某種能力,而且對孩子終生發展是有益的,因為它給了孩子陪伴孩子終生的思維。比如,0歲至2歲時,我們都不記得,父母對我們說過了什么的話,偏偏這些寶貴的話幫助我們在2歲前建立了終身受用的母語思維。
思維是一種腦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復述與模仿能力。
而且在孩子的敏感期內施行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就能很輕而易舉地達到目的,相反,如果我們錯過了相應的敏感期,教育就變得尤其艱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經轟動一時的“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只大狼后面。后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于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頸長嚎。
卡瑪拉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三四歲的孩子。
孩子6歲前的大腦非常神奇,今后的大腦容量決定于6歲前的早期智力開發。
在整個研究嬰幼兒大腦科學的進程中,我推理出這樣的科學理論:6歲前大腦將不間斷地生長出140億個腦細胞,在每個腦細胞成長過程中都有一次接受外界刺激而被激活的功能,這就叫潛能釋放期。
在腦細胞釋放潛能時,如果它們恰在此時遇到適合的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就會被激活而形成不同的神經網絡(回路)。140億個腦細胞可以形成千百萬種不同的神經網絡(回路),各個神經網絡(回路)之間既獨立又相互作用。
從嬰兒出世的第一天開始(準確說是從胎兒開始的),五官接受外界環境刺激后就會迅速形成各種初期的神經網絡(回路)。例如接受母語環境就會形成母語系統的神經網絡(回路)等,大腦會不斷形成各種功能的神經網絡(回路),即每個腦細胞的功能是不同的。
是否能形成某些神經網絡(回路),前提是形成這種功能的腦細胞在釋放潛能時必須處在適合它們發展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熏陶)中。
一般來說,6歲前是形成各種神經網絡(回路)最發達的時期。有些神經網絡(回路)的形成條件受時間限制特別短暫。例如母語思維的神經網絡(回路),如果三歲前不能接受母語環境刺激,那么早期成長的腦細胞將會永遠關閉,永遠不能連接成為母語神經網絡(回路),這就是“狼孩”。
一旦早期腦細胞不能形成神經網絡(回路),那么后續生長出來的腦細胞將永遠喪失形成神經網絡(回路)的條件。
基礎思維(神經網絡)一旦建立,將永遠發生作用并不間斷地進化。
例如魯濱遜在荒島獨自生活了18年,18年的歲月肯定消除了他很多記憶,但是不能磨滅他的基礎思維,他依然在回歸正常社會時可以操持以前的母語。
腦細胞早期一旦不能形成神經網絡(回路),那么后續生長出來的腦細胞將永遠喪失形成神經網絡(回路)的條件。
0至2歲的孩子如果不給予人類的環境,那么2歲后,大腦的容量永遠像一個茶杯,大腦的容量就固定了,今后無論投入多少資金教育他,也是徒勞的?!袄呛ⅰ庇捎阱e失腦細胞激活時間后,大腦再接受100年的教育也是徒勞。腦細胞這個領域是非常復雜而奧妙的,以前人類總是局限于激活常規的腦細胞區域。
最近俄羅斯又發現了“狗孩”,由于錯過了0~3歲的最佳母語思維開發期和訓練直立行走的腦平衡期,以后即便再投入100年的訓練,對這“狗孩”的訓練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這“狗孩”將失去人的基本思維與直立行走的功能。
這說明一個科學道理:
在敏感期內用簡單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輕而易舉達到目的,但是錯過了潛能開發期后,就是花費一輩子的教育也變成幾乎沒效果的事了。
這些故事表明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的幼童,就不會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也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所以,基礎思維一旦建立將永遠發生作用并不斷進化,而
真正的潛能開發是一種高級思維的建立。
人的高級思維到了一定的時期就關閉,所以說:
我們必須把握住兒童期內閃現出千百萬種潛能的機遇,盡全力激活兒童的天才潛能,不能讓孩子錯失建立高級思維的良機,所以說越早開始思維教育,對孩子是越有利的。
如果教育方法得當,那么孩子就會輕而易舉地快速地學習知識,而不會感覺絲毫壓力,因為此時的大腦處于最發達的時期。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