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上海浦南醫院副主任醫師 袁秉煃
一個4歲大小的孩子由母親從幼兒園接出。幼兒園周圍花木叢生,有很多顏色美麗的蝴蝶在飛舞。孩子奔上去撲蝴蝶,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我問這個稚氣的孩子,為什么要捉蝴蝶,孩子說捉回家去玩,他的母親則說,把蝴蝶夾在書里當標本很好看。
這個孩子和他的母親缺少起碼的科學常識,因為世界上任何生物都只有一次生命,捏著玩弄或是夾在書里,最終都會死亡。如果是一只蒼蠅或是一只蚊子,都是害蟲,應該撲殺,而蝴蝶是傳播花粉的益蟲,為什么要虐殺它?且蝴蝶在花叢間飛舞,還是大自然的一道美景呢!
在德國,寶寶剛學會走路的時候,父母就在家里養小貓、小兔、小金龜等小動物,并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愛護弱小的生命。幼兒園里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輪流負責喂養,還鼓勵孩子用自己積蓄的零花錢來領養小動物。教育家認為,這是從小培養孩子同情心的好辦法。在成人社會的倡導下,德國的孩子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蔚然成風,更不會在公交車上“搶位子”。
這個孩子捉蝴蝶,本身是出于好奇心和興趣,但他的母親說把蝴蝶夾在書里當標本,這是一種反面引導。孩子的興趣不是天然存在的,在4歲前,主要受到父母的培養。在4歲以前,孩子對道德行為和道德意義已有最初的認識,在成人的教育下,隨著孩子言語調節能力的發展,心理活動有意識的增強,孩子的道德行為、道德認識以及道德情感已初步形成。
俗話說:“三歲知八十”。這句話雖有些片面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說是人民群眾長期實踐的經驗。4歲左右的孩子,開始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在他們眼前展現了一個十分新鮮的世界,周圍的一切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在成人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兒童的個性和智力迅速發展,并顯露出一定的傾向性,在他的一生中將會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撲蝴蝶似乎是一件小事,但應進行引導,幼兒的性格可塑性很大,要從培養孩子同情心的高度來進行教育。因為同情心是人類道德發展的基礎。
下一篇:那些我們教給孩子的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過早小心“恐學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