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現在,很多家有學童的父母,都有一種類似的生活方式——“陪讀”。雖然“減負”口號一年比一年響亮,然而學生的負擔并沒有減輕,家長的“功課”越來越多:檢查作業,陪孩子完成閱讀任務,幫孩子制作手工作品,完成老師的各種“派活”……面對愈演愈烈的“陪讀”現象,家長直言“不堪重負”。
“家長作業”五花八門
王女士的兒子在北京市東城區某小學上一年級,她每天都會準時接孩子放學,然后送孩子去興趣班學習跆拳道。當陪孩子結束所有課程回到家后,她的“陪讀”經歷也才剛剛開始。
“先是要檢查孩子的作業本,督促孩子按時完成作業,同時也要了解老師布置給自己的‘家長作業’。比如,英語老師要求協助孩子聽寫單詞,語文老師要求我檢查孩子背誦課文,數學老師要求家長幫助備齊尺子、計算器等學習用具……當所有任務完成后,我則要在各種書本和練習冊上簽字以證明孩子的學習成果。”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幾乎每天都要“陪讀”,應付老師布置的“家長作業”。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北京,有著與王女士相似經歷的家長并不占少數。周先生的兒子正在小學上三年級,他表示學校給孩子訂閱了一些學習報刊,這些都需要家長陪同孩子閱讀。“現在孩子的作業越來越多,天天這么‘陪讀’我都有些吃不消了。”
此外,還有家長向記者反映,隨著一些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家長還經常要幫助孩子制作手抄報等。
中國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讀”的現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讀”的比例要遠遠高于這個數字。一項對670位小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近五成小學生回家做作業需要家長陪伴,36%的學生需要家長監督,僅一成小學生回家后能獨立完成作業。
面對“陪讀”抱怨連連
家住北京安貞里小區的馮女士告訴記者,其女兒在上二年級,自己每天都要給孩子檢查作業并簽字。每次花在督促和檢查孩子功課的時間,就長達一兩個小時,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在10點鐘以后才能休息。不僅孩子感到辛苦,家長還要同時兼顧工作和“陪讀”的雙重任務,身上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馮女士不明白為什么學校要讓家長承擔這樣的任務。“我們把孩子放到學校,就是讓學校擔負起更加專業和嚴格的教學責任,家長則應該教會孩子課程以外的東西。”馮女士說。
李先生的兒子在北京一所普通小學上五年級,他告訴記者,“學校提倡‘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我們卻還要忙著幫孩子補習。眼看著就快‘小升初’了,我們真是一刻也不敢放松。”李先生無奈地向記者表示。
然而面對學校與家長的雙重監管,多數孩子表現出排斥的態度。記者了解到,許多孩子抱怨“作業太多”、“父母管得嚴”、“老師找家長談話”、“不想考試”,等等。但是為了提高成績,讓家長和老師滿意,孩子們只能服從和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式,為的就是能夠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和選拔。
想卸卻不敢卸的擔子
北京某重點小學的王老師向記者透露,學校并非有意將責任推給家長。迫于升學的壓力,學校單方面不能保證孩子學習的自覺性,所以要求家長盡量“陪讀”,監督孩子學習。這樣學校家庭兩頭抓才能保證孩子的成績。
王老師還講道,不少家長甚至還有放大老師要求的傾向,比如一些手工作業,明明強調要學生自己動手,可是交上來一看就是家長做的,老師禁止了多次也沒用。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關穎曾指出,家長過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日常學習中,未必都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在關穎看來,就一些家長自身而言,總是不放心孩子、習慣性地替孩子做他們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實際上已經成了孩子學習的“監工”,往往是“得不償失”。另一方面,學校和老師在向家長“分配任務”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有意無意地轉嫁學校教育的壓力。其結果短期內或許表面上對學生的學習有所幫助,但難以獲得長遠的教育效益。
受訪的家長大多認為:“陪讀”雖然無奈而又辛苦,但卻是必須的,他們必須對孩子的將來負責。“在生存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如果不‘陪讀’,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了,做家長的今后怎么向他交待?”有家長這樣告訴記者。
透過“陪讀”的現象,記者看到的是應試教育引發的家長、老師和學生的集體焦慮。由于長期以來教育體制對家庭教育的誤導,以及對學校教育功能的扭曲,使得老師和家長之間溝通不暢,教育責任無法合理分配,最終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令人憂心的是,家長“陪讀”使孩子常常處于依賴、被動的狀態,如果因此造成自主學習的動力和能力減弱,是件得不償失的事。
下一篇:教師被逼下跪的罪與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給孩子一個年味十足的春節(組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