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奶癆”到底是什么?你真的了解嗎?本期我們分別請到了中醫和西醫方面的兩位專家來跟大家聊一下不同領域是如何看待“奶癆”的。
奶癆的中西醫注解
從西醫角度來說“奶癆”就是寶寶營養不良,主要表現為面黃肌瘦、皮下脂肪變薄、肌肉松弛等。
中醫稱“奶癆”為小兒疳積,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癥。一般前期表現為積食不化、舌苔厚、口臭、便秘、腹脹、煩躁、汗多等一系列積食生熱的癥狀,到后期“積”并不嚴重了,但是卻已經影響到消化功能,會引起食欲不振且影響到生長發育。
剖析奶癆成因
從西醫角度而言,營養不良主要由如下4種原因引起——
1.飲食不節:時饑時飽,多吃零食和冷飲,不按時吃飯,影響了脾胃功能。
2.添加輔食不合理:如在嬰兒4個月前過早給予了淀粉類食物;到了7個月后仍單給奶制品喂養,未添加輔食,造成營養不良。
3.用藥不當:不合理用藥,尤其是退熱鎮痛藥、抗菌素等會引起嘔吐、惡心、食欲不振。
4.體弱多病: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使免疫力低下,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喂哺過早、過量或過少,且吃甘肥、生冷的食物,都會容易造成寶寶消化系統紊亂,從而產生病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生疳積之癥。
中西療法大集合1
調整飲食
對營養不良寶寶應給予營養豐富、低渣、少油易消化的飲食。對消化功能差的寶寶,先給米湯、粥等逐步添加,待消化功能恢復正常,飲食便可調整到與健康兒童相近。
改善環境
對面黃肌瘦的營養不良寶寶要給予良好的居住環境。在恢復期應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組織一些游戲以增強抗病能力。
促進消化及代謝功能
給予胃蛋白酶合劑每日每歲1毫克,每日3次,胰酶片每次0.15-0.3毫克,每日3次,以助消化,補充微量元素及各種維生素及鐵劑;對嚴重營養不良可就醫治療。
捏積
治療部位在脊柱兩側,故又稱捏脊,是臨床常用的小兒保健手法之一,具有健脾消積、開胃、補氣血、強身體的作用。
捏時先將寶寶固定在床上,俯臥,然后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交替向前捻動,每3次就輕輕用力向上提1次。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復3-5遍,至皮膚紅潤微充血為度。
注意,第一次捏積的時候寶寶可能覺得非常疼痛而啼哭不止,可略微緩慢地進行以讓寶寶適應,手法不要太重。操作前請征詢專業按摩師指導意見。
中西療法大集合2
針刺四縫穴
這是一種中醫的外治法,取四縫穴(位于兩手食、中、無名和小指四指中節),用75%酒精對皮膚消毒,取三棱針針刺穴位約1分深,刺后用手擠出黃白色黏液或血。每周一次,4-6次為一個療程。黃水越多,說明疳積情況越嚴重。這種黃水其實是一種淋巴液,刺激擠出后對寶寶疳積緩解效果明顯。操作前請征詢專業按摩師指導意見。
食療——山藥米粥(適合7個月以上寶寶)
材料:山藥100克,大米或小黃米(又叫谷子、粟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大米淘洗干凈,與山藥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
功效:主治小兒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專業支持:心事 聰明寶寶)
下一篇:寶寶賁門關不牢久哭就嘔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少得病媽媽是第一道防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