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門診上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詢問說自己的孩子平時容易出汗,一活動就汗多,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或者體內缺啥營養了,需不需要補一下啊?其實,小寶寶出汗多有很多原因,有的時候汗多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并非全都是病態。那么,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生理性多汗,什么又是病理性多汗。
分清生理性和病理性多汗
生理性多汗
1.體質因素 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的生長發育良好,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疾病,但是卻經常在睡眠中出汗。中醫認為,小兒系“純陽之體”,加之小兒“腠理疏松,肌膚薄嫩”,睡著覺后陽氣入里,體內陽氣相對較多,通過陽氣的蒸騰作用很容易使小兒在入睡后稍有微汗。現代醫學解釋為嬰幼兒期由于新陳代謝旺盛,產熱較多,皮膚比較薄嫩,加上小兒活潑好動,很多孩子晚上上床后也得跟家長玩鬧一會兒,所以入睡后經常出現汗多的癥狀。
2.睡眠習慣不良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在冬季,暖氣、空調也讓屋子里的溫度很高,但是家長還是害怕晚上睡覺的時候凍著孩子,因此給孩子蓋得厚厚的,尤其是小寶寶,總是包得嚴嚴實實。殊不知,孩子因為大腦神經系統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不完善,而且又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機體的新陳代謝非常旺盛,產熱太多,再加上厚衣被的刺激,所以只能通過出汗才能發散體內的熱量,來調節到正常的體溫。
3.營養過剩 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營養不夠,想方設法讓孩子多吃補品,在入睡前經常喝點奶或吃些熱量高的東西再去睡覺,結果入睡后機體大量產熱,只好通過皮膚出汗來散熱。
病理性多汗
1.自汗和盜汗 病理性多汗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汗證,是指在安靜的狀態下,或無故而全身或身體某一部位出汗過多,甚至大汗淋漓的現象。其中小兒比較常見的是自汗和盜汗。自汗指的是“不分寐寤,無故汗出者”,就是說不管孩子醒著還是睡著,都會出現無故出汗的現象;盜汗指的是“睡中出汗,醒時汗止者”。
在臨床上,孩子出汗的情況常常是自汗和盜汗同時并見。在中醫看來,不管是自汗還是盜汗,大部分都是“虛”的表現。因此,我們經常說孩子愛出“虛汗”,多是由于喂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護理上要注意調整喂養方法,促進小兒食欲,適當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糖的攝人量,必要時可采用中醫中藥調理脾胃不合。
2.疾病因素 還有些疾病也可使小兒表現出病理性多汗,如有的孩子后腦勺部位頭發稀疏、脫落或沒有頭發,這就是因為小兒頭部出汗太多,局部瘙癢,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造成枕部環狀脫發,醫學上稱之為“枕禿”。這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只要早些發現并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當佝僂病得到控制,出汗也就會自止。
4類型汗癥中醫診療
中醫將小兒汗證分為4個類型,每個類型都有不同的表現,并且有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藥。
1.表虛不固型
主要見于平時體質虛弱的小兒,主要表現為經常出汗,或者伴有盜汗,出汗以頭項、肩背明顯,活動后尤甚,汗后乏力、倦怠、畏冷。平時易感冒,面色晄白、唇淡、肢端冷、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中醫治法為益氣固表,方藥選用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
2.營衛失調型
主要見于急慢性疾病后期的孩子,主要表現以自汗為主,或伴盜汗,汗出遍身而不溫,微寒怕風,不發熱,或伴有低熱、精神疲倦、胃納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中醫治法為調和營衛,方藥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3.氣陰虧虛型
多見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調養的孩子,主要表現以盜汗為主,也常伴自汗,形體消瘦,汗出較多,萎靡不振,或伴低熱、口干、手足心灼熱、哭聲無力、口唇淡紅、舌質淡、苔少或見剝苔、脈細弱或細數。中醫治法為益氣養陰,方藥選用選用生脈散加減。
4.脾胃積熱型
有些小兒由于飲食不知節制,食用過多肥甘厚味,但脾胃功能很弱,結果導致脾胃濕熱蘊積,熱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盜汗。主要表現為自汗或盜汗,以頭部或四肢為多,出汗后皮膚溫度較高,汗液顏色發黃,口渴但不想喝水,口臭,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中醫治法為泄熱健脾,方藥選用瀉黃散加減。
4要點改善生理性多汗
對于生理性多汗,只要做好平時的預防和護理工作即可,家長不必過分擔心。只要平時稍微細心注意一下,讓孩子注意冷暖適宜,改變一下生活習慣,都會糾正過來。
1.良好的生活環境
注意室內溫度濕度要調節適宜;注意孩子個人衛生,勤換衣被,保持皮膚清潔和干燥,拭汗用柔軟干毛巾或紗布擦干,勿用濕冷毛巾,以免受涼;被褥也要經常晾曬,日光不僅能加熱干燥,還有消毒殺菌的作用。
2.補充水分
要維持機體內環境的水平衡,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要補充的水分最好多次補給,每次少量。這樣既可以使排汗減慢,防止食欲減退,又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家長們給小孩補充水分時,應多選擇弱堿性的水,如菜果汁,檸檬水或質量保證的白開水。而不應或少選擇酸性水,如可樂、汽水等。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養成有空就喝的好習慣。
3.補充微量元素
出汗時有大量的氯化鈉隨同汗液喪失,如不及時補充,可引起缺水和缺鈉,嚴重時可引起循環衰竭及痙攣。隨汗液排出的還有鉀、鎂、鈣等。其中鉀最值得注意,出汗多的孩子盡量多吃含鉀豐富食物,比如新鮮蔬菜和瓜果,另外,各種豆類含鉀特別豐富,黃豆、綠豆、赤豆、蠶豆和豌豆等。除了鉀、鈣、鎂外,隨同汗液還有一定量的鐵損失,所以也要適當補充鐵,如肝臟、蛋黃、豆類等食物。
4.加強鍛煉
對于一些體質虛弱的孩子,平時要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小兒體質。生病后注意調理,避免直接吹風。
7味止汗食療方
對于病理性多汗,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此外,還可以通過食療來調節改善一下孩子的多汗癥狀:
1.黃芪紅棗湯
黃芪15克、紅棗20只同入鍋,加水適量,文火煎1小時以上。每日1劑,分2~3次服用,食棗喝湯,連服15日為一個療程。主治氣虛表衛不固型小兒汗證。
2.黃芪羊肉湯
羊肉90克用沸水略煮,撈出后即用冷水泡浸以除膻味。用砂鍋將水煮開,入羊肉與黃芪、淮山藥各15克,加龍眼肉10克同煮湯,進食之前加鹽調味。若孩子無咀嚼能力,可煮成濃湯飲服。有健脾補虛、滋養斂汗的功效,主治小兒病后體虛盜汗者,但陰虛太甚者不宜服用。
3.黃芪粥
黃芪30克加水煎成濃汁,加入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用適量紅糖調服。每日2次,早、晚溫服。有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主治小兒自汗證。
4.黑豆小麥粥
黑豆、小麥各50克共熬粥食用,主治小兒陰虛盜汗。
5.黑豆圓肉大棗湯
黑豆30克、龍眼肉10克、紅棗30克放砂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煨1小時。每日2次分食完,連吃15日為一個療程。主治小兒表虛不固或營衛失調型汗證。
6.浮小麥大棗粥
浮小麥50克、大棗6枚、糯米60克,水適量。適用于病后體虛、自汗、怕寒的孩子,尤適于病后胃納不佳的孩子。注意,感冒的孩子勿服食。
7.參蓮飲
孩兒參10克,蓮子15粒,放在碗內用沸水泡。去皮和芯后,將蓮肉與參同放碗內,加冰糖和水適量,放在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每天1劑,連服15天為一個療程。有益中氣、補脾陰、止虛汗的作用。 文/張葆青(山東省中醫院兒科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互動區:《媽媽寶寶》官方微博; 《媽媽寶寶》主編微博
下一篇:預防寶寶“爛嘴角”首先別偏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春季寶寶養生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