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20、老龍
【位置】中指甲后一分許。
【操作】用掐法,稱掐老龍。
【次數】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驚風。
【臨床應用】掐老龍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開竅的作用。若小兒急驚暴死,或高熱抽搐,掐之知痛有聲音,較易治,不知痛而無聲音,一般難治。
21、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處,橈側稱右端正,尺側稱左端正。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面揉稱掐、揉端正。
【次數】掐5次;揉50次。
【主治】鼻衄、驚風、嘔吐、泄瀉、痢疾。
【臨床應用】
(1)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嘔,主要用于胃氣上逆而引起的惡心嘔吐等癥;揉左端正能升提,主要用于水瀉、痢疾等癥。
(2)掐端正多用于治療小兒驚風、常與掐老龍、清肝經配合。同時本穴對鼻衄有效,方法用細繩由中指第三節橫紋起扎至指端,扎好后,患兒靜臥即可。
22、五指節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間關節。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五指節;用拇、食指揉搓稱揉五指節。
【次數】各掐3到5次;揉搓30到50次。
【主治】驚風、吐涎、驚燥不安、咳嗽風痰等。
【臨床應用】掐揉五指節安神鎮驚、祛風痰,通關竅掐五指節主要用于驚燥不安、驚風等癥,多與掐老龍、清肝經合用;揉五指節主要用于胸悶、痰喘、咳嗽等癥,多與運八卦、推揉膻中合用。
23、二扇門
【位置】掌背中指根本節兩側凹陷處。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二扇門;拇指偏峰按揉,稱揉二扇門。
【次數】掐5次;揉100到500次。
【主治】驚風抽搐,身熱無汗。
【臨床應用】掐揉二扇門能發汗解表,退熱平喘,是發汗的有效方法。揉時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風寒外感。本法與揉腎頂、補脾經、補腎經配合應用,適宜于平素體虛外感者。
24、上馬
【位置】手背無名及小指掌指關節后陷中。
【操作】拇指端揉,稱揉上馬;拇指甲掐,稱掐上馬。
【次數】掐3到5次;揉100到500次。
【主治】虛熱喘咳、小便赤澀淋漓、腹痛、牙痛、睡時磨牙等。
【臨床應用】揉上馬能滋陰補腎,順氣散結,利水通淋,為補腎滋陰的要法。主要用于陰虛陽亢,潮熱煩躁,牙痛、小便赤澀淋漓等癥。本法對于體質虛弱、肺部感熱有干性羅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橫紋;濕性羅音配揉掌小橫紋,多揉有一定療效。
25、外勞宮
【位置】掌背中,與內勞宮相對處。
【操作】用揉法,稱揉外勞宮;用掐法,稱掐外勞宮。
【次數】掐5次,揉100到300次。
【主治】風寒感冒、腹痛、腹脹、腸鳴、腹瀉、痢疾、脫肛、遺尿、疝氣。
【臨床應用】本穴性溫,為溫陽散寒,升陽舉掐佳穴,兼能發汗解表。揉外勞宮主要用于一切寒證,不論外感風寒、鼻塞流涕以及臟腑積寒,完谷不化,腸鳴腹瀉,寒痢腹痛,疝氣等癥,且能升陽舉陷,故臨床多配合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天田等治療脫肛、遺尿等癥。
26、威靈
【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縫間。
【操作】用掐法,稱掐威靈。
【次數】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驚風。
【臨床應用】掐威靈有開竅醒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急驚暴死、昏迷不醒時的急救。
27、精寧
【位置】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縫間。
【操作】用掐法,稱掐精寧。
【次數】5到10次。
【主治】痰喘氣吼、干嘔、疳積、眼內胬肉等。
【臨床應用】掐精寧能利氣、破結、化痰。多用于痰食積聚、氣吼痰喘、干嘔、疳積等癥。本法于體虛者宜慎用,多與補脾經、推三關、捏脊等合用,以免克削太甚,元氣受損。用于急驚昏厥時,本法多于掐威靈配合,能如強開竅醒神的作用。
上一頁1234下一頁下一篇:寶寶小腳丫太臭了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判斷小兒是否藥物過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