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如果父母對我們的情緒表達控制得很嚴,那我們就會早早學著竭力控制自己,以免引起批評。我們認為情感的流露意味著軟弱,所以壓抑自身的情感就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策略。同時,我們還會為周圍的事物乃至生活本身確立起僵化的標準。我們感到自己必須對事物表達不同意見或作出評判,優越感會讓我們自以為能夠掌控情緒和生活中的一切異常情況。
如果一個人通過控制、批評、責備、挑剔、評判,乃至展示自己“卓越的知識”向別人展示權威,那么他展示的非但不是高貴的靈魂,反而是貧瘠的靈魂。如果孩子從未見過父母的弱點、稚氣,甚至笨拙,那他們怎么會有勇氣袒露自己的弱點?
如果在這樣壓抑的氣氛中成長,我們就會裹足不前,不敢冒險,也不敢犯任何錯誤。因為我們害怕父母沉悶的否定和反對。我們知道父母遲早會反對,所以我們永遠不會真正“啟航”去經歷生活的風浪,而只會待在溫室里,毫無風險地自己玩耍。當然,因為我們甘愿“受控制”,在學校里我們會做老師的小天使,代價則是失去了本真。
在家長這種自負感的影響下,我們會把權威和控制看作是一種提供庇護的手段。我們一旦形成了這樣的觀念——人分為有權力的人(比如成年人和更有知識的人)與沒有權力的人——就會告訴自己:我必須時刻好好表現,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必須時刻做到有邏輯、講道理。帶著這樣的世界觀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以后也無法獲得內心的活力。如果身為父母,他們很可能格外需要控制自己的兒女;如果身為老師,他們也會格外想要控制自己的學生。他們會變成絕不容忍他人觸犯自己的地位,并且利用自己的地位去壓制他人的成年人。
克里斯托弗和他17歲的繼子杰登是我見過的最為吵鬧的一對父子。杰登情緒焦躁,因為他的父母離異了;于是,他順理成章地將自己的煩惱情緒轉移到繼父身上。克里斯托弗則把杰登的排斥看成是對他本人極大的冒犯。克里斯托弗無法接受自己沒有得到一家之主的待遇。他要求杰登尊重他,但沒有達到目的,所以他變得異常惱怒。他既找不到接近杰登的辦法,也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所以他不能忍受杰登對他的排斥。
由于自己的權威對繼子毫無作用,克里斯托弗每天都會和杰登發生爭吵,他將這個少年逼到了無法招架的境地。他還經常當著杰登的面同他的新任妻子爭吵,逼著她表明立場;并且威脅說如果不能改變她的兒子,就同她分道揚鑣。事情變得越來越糟。后來,只要杰登發現家里只有自己和繼父時,就不愿走出自己的房間,直到母親回家才會出來。他竭力想要緩解自己的痛苦和憤怒,于是開始和不正派的人交往,結果學業也開始惡化。
克里斯托弗對自己身為丈夫和繼父的新角色缺乏安全感。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掙扎,反而把杰登看作自己不安的原因。他沒有意識到,“我”和“你”是不可以分割開來的,因為我們都是這趟旅程的同路人。如果克里斯托弗能夠明白這一點,他就會看清自己是在利用杰登掩蓋自身的痛苦;他就會意識到,自己是在借著攻擊杰登來消滅自身的無奈感;他還會意識到,杰登對他缺乏尊重也反映出了他對自己缺乏尊重。控制欲是根本無法改變上述一切的。
渴望控制的自負心態已經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擁有此類父母的孩子就在這種影響下長大,繼而變得事事都力求完美,甚至達到了執拗的程度。他們不善表達自己的情感,于是就把情感藏在心里,性格也變得很死板。由于他們僵化得很嚴重,對任何事情都要分出黑白對錯,所以他們往往會受到同齡人的冷落。因為他們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表現出優越感,對同齡人作出盛氣凌人的姿態,并且將其他伙伴的行為視為“不成熟”。這樣的孩子從來不會放松,更別說“痛快”一下了。他們吃西瓜時絕對不會把頭埋進果肉里,而會規規矩矩地使用餐巾、刀、叉。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個人帶著這樣局限的世界觀長大,也許會變成另外一種家長——偏偏要讓自己的孩子瘋跑瘋鬧,因為自己小時候不被允許這樣做。這種家長習慣了接受控制,所以也會任由自己的孩子控制自己,重復著童年時受控的經驗。
相比之下,如果當事情不順時,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么他們的孩子也會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其情感模式也會受到影響。這樣的孩子就像炮仗一樣一點就著。顯然,他們誤以為只要自己反應強烈,現實就會屈從于他們。
一個人如果受到了這種自負心態的影響,那么當他經歷生命的低谷時就會變得暴躁易怒。他們的躁怒實際是為了遮掩自身的不安全感。當他們經歷無助的痛苦而感到無法適應時,自負感就會將不安全感轉化為憤怒和氣惱。憤怒是強大的興奮劑,它誘使我們誤以為自己很強大、很有控制力。然而恰恰相反,憤怒的時候恰恰是我們最失控的時候,我們變成了自負感的囚徒。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