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媽媽,我對你說
媽媽:
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我做什么事情都很磨蹭。以前我還沒覺得自己有這個壞習慣,直到同學們開始叫我“蝸牛公主”時,我才注意到,原來我做事情比其他同學都要慢半拍。
媽媽,每天頂著“蝸牛公主”的稱號,我的感覺真是不怎么好。在學校上體育課的時候,很少有同學愿意跟我一組活動,他們都嫌我動作慢慢騰騰,怕我拖他們的后腿。
我記得從上幼兒園開始,每當我有做不好的事情,您都會在旁邊告訴我:做事情要慢慢來,不急不慌地做好就行。等到我做熟練之后,您也會提醒我:“做事情別風風火火的,穩重點兒才有個小淑女的樣子。”
漸漸地,我做什么事情都快不起來了。您平時讓我慢慢來,著急的時候又催我“快點兒,快點兒”。媽媽,我又不是皮球,您想讓我慢我就慢,想讓我快我就立刻能快起來,那怎么可能啊?
早晨起床穿衣服您嫌我慢,您越是催我,我越是著急,連鞋都穿不上了。最后只能讓您幫忙。您一邊給我穿鞋,一邊數落我做事太磨蹭。媽媽,您這時候知道怪我了,可是您平常可不是這么說的啊!說實話,我也知道我做事情太慢了,可是我真不知道該怎么改掉這個壞習慣。媽媽,您幫幫我吧!
女兒:箏箏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鼓勵的方式可以有效改變孩子做事的速度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做事磨蹭的現象都頭疼不已,不知道該怎樣幫孩子改正這個壞習慣。孩子做事磨蹭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孩子天生的慢性子;或者做事情容易分心,精力不集中;又或者是缺乏時間觀念,等等,這些都會導致孩子做事拖拉、磨蹭。
不過,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箏箏并不是一個天性慢的孩子,她是在媽媽的影響下才逐漸地養成了做事情慢的習慣。媽媽在箏箏小時候,為了增強孩子的信心而鼓勵孩子慢慢來,這種做法并沒有錯。可是當箏箏進入小學后,媽媽又用“小淑女”的頭銜來限制箏箏做事的速度,這就不妥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順應孩子個性的發展,不要用太多的禁錮限制孩子的思想行為。不必要的限制會造成孩子成長中的困擾,像箏箏一樣,為了成為“小淑女”,就放慢了自己做事的速度,反倒養成了做事拖拉的習慣,這的確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當然,孩子做事拖拉也是逐漸養成的一種習慣,任何措施都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當孩子做事情磨蹭時,家長不妨給予孩子更大的耐心和鼓勵,學會“牽著蝸牛去散步”,當你靜下心來時就會發現另一種被忽略的美麗。
換種方式愛孩子
1. 用時間游戲提高孩子做事的速度
多多從幼兒園起,做事情就比別的小朋友慢半拍。媽媽開始還覺得因為孩子小,學習新事物的速度慢,等多多長大點兒就會有所轉變的。誰知道,上了小學,多多的老師總是打電話說:“多多寫字比別人慢很多,眼睛盯著書本,不動筆,要么就寫兩個字就停下來,玩兒鉛筆、橡皮等。一節課下來,她寫了不到20個生字……”
媽媽聽了老師的話后,感到非常震驚。這下,她才意識到多多的問題了。她一直認為多多做事情慢是因為她對現在的學習生活還不適應,等到她適應了,速度自然也就提高了。現在看來,多多做事拖拉不是受環境的影響,而是她已經養成了拖拉的壞習慣。
這天下午放學后,媽媽了解了一下多多的作業量,然后拿出小鬧鐘,笑著對多多說:“咱們來玩兒個跟時間賽跑的游戲吧。我覺得你寫完語文的生字要用30分鐘,如果你在鬧鈴響之前能寫完的話,就說明你贏了時間,周末媽媽就帶你去動物園,怎么樣,多多?”
多多聽說周末可以去動物園,心里高興極了。連忙拿出書本,讓媽媽計時。媽媽調好鬧鐘后就走出多多的房間了。20分鐘過后,多多拿著鬧鐘和作業本出來找媽媽。媽媽看到雖然多多的速度還是有些慢,但是比以前好多了。多多媽媽高興地夸獎了多多,并在周末的時候帶著多多去動物園玩了半天。后來,媽媽采用不同的方式,訓練多多做作業的速度。
不知不覺地,那個做事拖拉磨蹭的多多就變成了一個做作業干脆、利落的小姑娘。
如果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習慣邊玩邊寫,多半是因為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媽媽要注意幫助孩子在學習中建立趣味性,提高孩子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這樣自然能提高孩子寫作業的效率。
當然,改變孩子做事拖拉的習慣,家長應該注意循序漸進,不能期望孩子能夠立刻轉變過來。多多媽媽的做法就很明智,她給孩子設定了一個小目標,當孩子達到目標時,自然會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也就更容易從心里接受這個目標,并保持繼續努力的精神狀態。
2. 責怪孩子精力不集中,不如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是孩子寫作業拖拉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孩子的老師也都反映:有的孩子上課時,注意力很難集中,哪怕是外面刮一陣風,都能引起孩子注意力的分散。當然,這是由于孩子年齡尚小,自制力和注意力還沒有完全地發育成熟造成的。
如果孩子經常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家長就應該引起注意了,看看是不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導致了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孩子在家寫作業時,家長看電視、聊天的聲音,都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為孩子送水果、送牛奶,雖然家長的初衷是為孩子好,但這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干擾孩子的思路。所以,當孩子專心致志地寫作業時,家長一定不要打擾孩子。
3. 替孩子著急,不如讓孩子自己著急
小磊做事情特別能磨蹭,媽媽每天得喊兩三次他才起床。他刷牙也是磨磨蹭蹭的,經常是媽媽早飯都做好了,卻發現他還在那里玩兒牙膏蓋兒。沒時間吃早飯了,只能在車上吃零食。有時候小磊因為磨蹭而上課遲到,媽媽怕小磊被老師責罰,就對老師解釋說是自己沒來得及叫孩子。媽媽知道,長期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于是決定采取措施來改變小磊的這種壞習慣。
這天早晨,小磊還在慢悠悠地穿鞋,媽媽這次既沒有幫他系鞋帶,也沒有催他。當小磊準備出發時,才發現比平時已經晚了半個小時,可是媽媽還是不急不慢地送小磊上學,這下換小磊著急了,一路上小磊不斷地催促媽媽快點兒。
到學校的時候,小磊已經遲到了半個多小時,這次媽媽也沒有進學校跟老師解釋,而是讓小磊自己走進去。
晚上回家的時候,媽媽問小磊有沒有受到老師責罰。小磊撅著嘴,嘟囔著:“老師特別生氣,批評了我半節課。誰讓您不跟老師解釋的。”媽媽嚴肅地對小磊說:“早上是誰磨磨蹭蹭不著急的?遲到了才知道著急。你自己看看,以后該怎么辦吧?”
小磊想了想媽媽和老師的話,也覺得自己早晨太磨蹭了,于是跟媽媽表態以后會慢慢改正的。
媽媽不再督促小磊了,小磊倒自覺了很多。雖然小磊偶爾還會遲到,但媽媽已經看到了小磊的進步,她相信小磊慢慢地就會改掉做事磨蹭的壞習慣。
當父母習慣于為孩子承擔過多的責任時,孩子就會養成依賴性,而且對自己的行為喪失了責任感。
父母應該讓孩子為他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這樣才能警示孩子: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就得承擔后果,父母不可能一直替他擔責。當孩子體會到承擔后果的壓力時,他就會明白自己的錯誤,這要比家長的嘮叨和催促有效得多。當孩子不想再次被責罰時,自然就會提高做事的速度,而拖拉的壞習慣也會改掉了。
下一篇:孩子的未來到底由誰主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孩子體驗與人交流的快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