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子職教育”是什么?
就是教育孩子去了解和學習他作為孩子應盡的職責。
孩子應盡的職責又是什么?
一是學習對自己的學業負責,二是學習對自己的言語、行為負責。
父母又該怎么對兒女進行“子職教育”呢?
先讓大家來看看我女兒的日記——
今年我家有兩個考生,一個是要高考的哥哥,一個是要考中學的我,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卻一點家有考生的樣子都沒有。
爸爸依然在吃完晚飯后出外打球,直至十一二點才回家,然后切一盤水果給他自己,“順便”賞我幾塊。
媽媽呢,也是照往常一樣,邊看電視邊搖她的呼啦圈減肥。
他們這種一副“考試不關我事”的輕松模樣,和其他同學的爸媽相比,真是有點“沒有善盡父母之責”的過分,但媽媽卻很差勁地說:
“又不是我們做爸媽的要考試,我們又不能幫你們拿高分,為什么不能正常地過日子?”
媽媽就是這樣,老講一些不是道理的道理,做一些別人媽媽不會做的事。做這種“奇葩”型母親的兒女,只有學習自立自強的本事,把自己的事管好,否則一定會死得很難看!
以上是我對女兒學業部分的“子職教育”,對兒子的品德鍛煉法,則是如下——
進入青春期的兒子,有段時間跟他說話時,往往表現出愛理不理的模樣。
一次他放學遲歸,我提醒他下次如要晚歸,記得打電話回家以免我們擔心。兒子不僅沒作允諾,還對我大吼道:“你有完沒完啊!”
我被他暴烈的言行嚇了一大跳,半天才回過神來,對他作河東獅吼:
“好,如果你對我的關心如此厭煩,希望我對你不聞不問的話,我可以如你的意去做!”
冷戰進行到第二天,兒子發現老媽這次居然“玩真的”了,便轉動腦筋想用激將法來逼我“重蹈覆轍”。
他故意讓鬧鐘響得震天,以為我會如以往般忍耐不住沖進他房里喊他起床,卻未料我沒任何行動,兒子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起床。
在刷牙洗臉后,他看到餐桌上既沒有早餐也沒有他的午餐飯盒,更不見恭敬如仆役的媽媽,只好餓著肚子默默出門。
當天晚餐時,他一改往日需三催四請,才滿臉無奈上桌用餐的“少爺”模樣,主動到廚房拿碗筷、鋪餐巾紙,并向我諂媚道:
“媽媽今天做什么好吃的東西給我們吃呀,好香喲!”
我卻仿著他這些日子對待我的“死樣”,讓眼睛暫盲、耳朵暫聾,眼不抬、嘴不動地把他當空氣。
兒子在我身旁一句又一句地找話來逗我開口,我就是對他不理不睬。
兒子著急了,帶著哭腔說:
“媽媽,我跟你說話,你卻不理我,讓我好難過呀!”
我這才冷冷地開口說:
“你也知道這滋味不好受了吧?這就是這些日子以來,我跟你相處的感受!”
對兒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子職教育”,看似旁門左道了些,但倒不失為一帖“猛藥”。兒子在經此“震撼教育”后,開始意識到,即使一向把他捧在手掌心的娘,也會有“情緒杠上情緒”的時候,從而學會如何去管制自己的壞情緒,使其不影響和傷害到旁人的責任心,并培養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體貼心。
下一篇:父母尊重孩子交友的權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馬克·吐溫的幽默育兒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