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記 者:為什么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同伴對他們的影響會勝過父母對他們的影響?
孫云曉:我們大家都發現,一般孩子在10歲以前會非常聽父母的話,父母說這件衣服漂亮,他們就會覺得這件衣服漂亮。
但是,從小學高年級開始,特別是上了中學以后,一般父母就會發現,這個時候,同伴對孩子的影響就慢慢勝過父母的影響:媽媽說這件衣服好看,同伴說這衣服俗,俗不可耐,孩子馬上就會附和同伴的意見,不再喜歡這件衣服。
這種現象就叫群體社會化。群體社會化一定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實現的,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為什么孩子越大越受群體社會化的影響呢?
那是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獨立交往的能力,他們只能跟隨父母,依賴父母,聽從父母的指揮。孩子長大一點后,漸漸開始脫離父母的視線,跟同伴在一起的時間多了起來。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從單個的家庭走出來的,他們彼此見面,不由自主地都會有一種孤獨感、恐懼感,都希望盡快得到同伴的接納、認同,并在同伴中確立自己的地位、作用。一個孩子若老是和同伴作對,會被同伴排斥、拋棄。孩子若被同伴拋棄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失意感,心里會充滿焦慮。
所以,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總是希望自己在同伴中擁有比較好的印象。一旦有了同伴的認同、接納、欣賞,孩子心里就會有一種安全感、成就感、滿足感,干什么都心情愉快、舒暢。否則,孩子就會郁郁寡歡,干什么都覺得沒勁、提不起精神。
記 者:同伴交往對孩子的吸引力在哪里?對他們的成長有何價值和意義?
孫云曉:同伴交往,因為他們的年齡相近,知識、閱歷、心智發展水平相近,所以他們在一起,會有很多相同的興趣點和興奮點,一下子就能找到共同的話題。你看孩子們見面,不需要介紹,不需要名片,只要擁有一點相同的氣息,馬上就能走到一起,找到心靈的共鳴。這是父母無法給予他們的享受,所以,孩子天生“愛扎堆”。
一家一戶的孩子,若沒有同伴間的交往、磨合,很容易成為“窩里橫”,養成撒潑、耍賴、蠻橫不講理的脾氣。但是,若是同伴在一起,情況就會大為改觀:因為大家的年齡相同、家庭地位相同,誰都沒有指揮、駕馭別人的權利,所以彼此都得謙讓點、忍耐點、替別人多想點。
同伴交往不僅能鍛煉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能使孩子改掉各自身上的“小霸王”脾氣,為他們情緒、情感、個性的良性發展提供可能,還能為孩子成年后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所以,父母應尊重他們交友的權利,為他們交友提供方便。
下一篇:該如何和孩子“算賬”?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需要子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