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真的很擔心你。”——掌握化干戈為玉帛的談話技巧
簡:爸爸,我去上學了。
爸爸:寶貝,外面在下雨,你最好穿上外套。
簡:我不要穿外套,我不需要。
爸爸:你不需要?!待會兒你會被淋濕的,說不定還會得感冒。
簡:雨下得又不大。
爸爸:我覺得雨下得挺大。
簡:我不喜歡穿那件外套。我從來不喜歡穿外套。
爸爸:寶貝,穿上外套保暖,不會被淋濕。去把衣服拿來吧。
簡:我討厭那件外套!我不穿!
爸爸:快去你的房間,穿上那件外套!雨下成這樣,你不穿外套我不會讓你出門的!
簡(氣憤地):好吧,你贏啦!我會穿上那件傻乎乎的外套!
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家庭都發生過。爸爸利用自己的權威迫使孩子穿上外套,盡管他知道孩子不喜歡;孩子雖然屈服了,但她覺得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尊重。沖突貌似結束了,但實際上并沒有。
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可謂非常密切,而且是長期的。我們可以想象,在這樣的關系中,要想沒有沖突是不可能的。戈登博士(Thomas Gordon)在他的《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中把引發沖突的問題分為三類:一是孩子自己的問題;二是父母的問題;三是沒有問題。要想解決問題,必須先搞清問題的歸屬。
借用戈登博士的概念,上述情景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父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典型,即屬于父母的問題。比方說:
父母急著要上班,孩子卻慢吞吞地吃飯;
父母講究整潔,孩子卻把玩具丟在客廳;
父母在和朋友打電話,孩子卻不停地問這問那;
……
這些是父母不接受的行為,但是父母往往不愿意承認這些問題的歸屬:這怎么是我們的問題呢?難道不是孩子造成了這些問題嗎?難道不是因為他們不自覺、淘氣或者蠻不講理造成了這些問題嗎?于是家長往往理直氣壯地指責孩子,注意他們的句式:
你不應該這么做!
你簡直太淘氣了!
你為什么不懂事一點?
你被寵壞了!等等,全是以“你”字開頭。
這樣的溝通方式常常會讓孩子覺得不公平,自己不受關愛,或者產生怨恨的心理。就像本章開頭的場景里,爸爸覺得是簡不聽話而造成了沖突,實際上,這是爸爸的問題,是他要擔心孩子不穿外套可能會感冒,但是他并沒有告訴孩子自己真實的感受。相反,遇到類似情景時,父母往往會采取下列無效的溝通方式。
一、解決問題式
1.命令,指示,指揮
“把音樂關掉。”
“9:00必須到家。”
“快去做作業。”
2. 警告,責備,威脅
“如果你再/再不……我就……”
3. 說教,規勸
“你應該/不應該……”
4. 提供解決辦法
“如果我是你,我會忘掉這件事。”
“每次你用完工具,不能把它們放回原處嗎?”
這些溝通方式告訴孩子是你來決定孩子必須做的事,是你在掌控事情的全部,孩子根本沒有發言權。那么這些溝通方式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孩子產生對立情緒,他們通常不喜歡做別人告訴他們“必須”做的事。
孩子覺得他不被信任,你的態度無疑是:“我不認為你有能力幫我解決我的問題。”
孩子還會覺得他得不到關心,你更加關心自己的需要而無視他的需要。
二、蓋棺定論式
1. 批判,指責
“你真是不為他人著想。”
“你這樣做真是壞透了。”
2. 貼標簽,羞辱
“你是個被寵壞的小討厭。”
“行了,百事通先生。”
3. 分析,診斷
“你就是想氣我。”
“你只是想讓我注意到你。”
這些溝通方式傷害到孩子的人格,損害了他們的自尊心。父母把指責的手指指向孩子,孩子會怎么想?
孩子覺得很有負罪感——“我又惹媽媽生氣了。”
孩子覺得父母很不公平——“我又不是有意這樣的。”
孩子感覺父母不愛他——“因為我做錯事,媽媽不再喜歡我了。”
孩子有可能會頂嘴——“你自己有時候也很邋遢。”
這種蓋棺定論式的方式會傷害到孩子正在發展的自我評價,損害他們的自尊心。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很壞、沒有價值、很愚蠢、很懶惰,等等,這些童年時的自我評價會影響到他們成年后對自我的認識。
那么,怎么溝通才能避免沖突,而又能讓孩子改變他們不被父母接受的行為呢?
非常簡單,收起你指向孩子的手指,用“我”來開頭,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對你產生的影響。
比如孩子答應你晚上9:00回家,但到點了他卻還沒有回來,而且也沒打電話回家通知你,你認為下面哪種說法孩子會接受?
“你太不像話了,晚回家也不打電話給我,真不為他人著想。”
“你真粗心/懶惰,晚回家也不打電話給我。”
“你沒有按時回家,也沒有打電話給我,我真的很擔心你,以為出什么事了。”
是不是第三種說話方式比較好一點?
通常你可以先客觀描述一下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為,然后說出你的感覺,以及他們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具體的影響。記住:“描述孩子的行為”+“自己的感受”+“造成的影響/后果”。讓我們再看些例子:
“你現在在商場不愿意試新仔褲”+“我很擔心”+“因為待會兒回家了,如果你的褲子不合適,我又得跑一趟來換”。
“你接了我的電話,卻沒有寫下他們的留言”+“我很不放心”+“因為我不能回電話,有可能會錯過一筆買賣”。
“你開了我的車卻沒有把油加回去,油箱幾乎空了”+“我很不安”+“因為我上班路上不得不停下來加油,會讓我上班遲到的”。
這樣,孩子不僅知道你的感受,還知道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那么他們很有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也許下次,他會試新衣服;他會寫下留言;他會把你的油箱加滿油。不要僅僅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那樣還不夠;要告訴他們為什么你有這樣的感受,這才是他們改變自己行為的動力。
何先生和家人去度假。他的兩個孩子在車后座打打鬧鬧,非常吵。何先生終于何先生忍受不住了,他把車停在路邊,說:“你們在后面又吵又鬧又跳,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我想開車的時候能變得有意思,我想享受我的假期。可是你們太吵了,我覺得神經緊張,不想開車了。可是我有權力享受我的假期!”
孩子一下子愣住了。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后面打鬧會影響到前面的人。他們重新上路了,孩子們變得安靜多了。
所以,不要低估了孩子為他人的需要做出改變的意愿。只要父母真誠地、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自己的感受,孩子們是會有所反應的。
我自己也在學習使用這種談話技巧,它讓我看到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奇效。
我家大寶有天不明發燒,就沒讓他去上學。下午讓他睡覺,他說要在沙發上睡,我同意了。過一會兒,他要喝水,我就給他。他靠著扶手不知想干什么,我聽見水流的聲音,一回頭,水在地上了。我看他的表情有點內疚,就忍住沒說他。
我趕緊拿了一條大毛巾吸水,但因最近有點腰疼,擦地的時候漸漸生氣起來,忍不住就說:“你為什么不把杯子拿拿好?這么大孩子了還拿不住杯子!”其實話出口我就后悔了,因為他的表情已經表明他知錯了,我再說他也沒什么意義,還會讓他把內疚之情轉為對我的不滿。
我這個念頭還沒轉完,就聽大寶躺在沙發上說:“不要再說了。”我當時的感覺真的是要咣當昏倒了。他才3歲半,這要到了青少年期,那還得了啊?!
不過我做的確實也不對,我口口聲聲是以“你”字開頭的指責的話。我想趕緊用“我”字開頭的話來挽回。我轉到他正面,看著他的眼睛說:“寶寶,媽媽希望你每次把杯杯拿好。你把水灑地上,媽媽要擦地板,很累!”他看著我不說話,但是抱了一下我的脖子。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再回到本章開頭的場景。如果父親做出一些改變,他和孩子之間的沖突是可以避免的。
簡:爸爸,我去上學了。
爸爸:寶貝,外面在下雨,你最好穿上外套。
簡:我不要穿外套,我不需要。
爸爸:雨下得挺大的,我擔心你不穿外套會感冒。
簡:我從來不喜歡穿外套。
爸爸:看樣子你是真不想穿那件外套。
簡:對,我討厭它。
爸爸:哇,你真這么討厭它啊?
簡:嗯,太難看了,在學校沒人穿那樣的衣服。
爸爸:噢,你不想穿那件衣服是你怕與眾不同。
簡:那倒不是。不過人家都穿很酷的外套。
爸爸:是嗎?我看我們現在有個問題要解決。你不想穿你的外套是因為它很難看。可我不想你被淋感冒,那樣的話,我就得請假陪你看醫生。這樣吧,你能不能給出一個解決方案,讓我們倆都滿意的方案?
簡:(考慮了一會兒):我借媽媽的那件舊外套好了。
爸爸:那件舊的?
簡:是,那件很酷。
爸爸:她會讓你穿嗎?今天?
簡:我去問她。(一會兒她回來了。穿著媽媽的外套,袖子有點長,不過她把它們卷上去了。)媽媽答應了。
爸爸:好的,你對這個解決辦法滿意,我也滿意。
簡:我去上學了,爸爸再見。
爸爸:再見。
當孩子做出父母不能接受的行為時,我們會覺得氣憤、傷心、沮喪等,這都是正常的。高效能父母會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原因,從而避免相互的沖突,贏得相互的尊重。
當孩子的行為不為你接受時,收起你指向孩子的手指,用“我”來開頭,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對你產生的影響。
記住:“描述孩子的行為”+“自己的感受”+“造成的影響/后果”。
不要低估了孩子為他人的需要做出改變的意愿。只要父母真誠地、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自己的感受,孩子們是會有所反應的。
下一篇:督促孩子學習有學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讓孩子到大自然去“探險”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