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人與人要想和諧共處,一定少不了溝通。即便父母與孩子之間,雖然血脈相連,卻仍需要溝通這條紐帶促使彼此心心相印。失去溝通,再美的旋律也難免跳動出不和諧的音符。
溝通就是大家一起說說話,但又不僅僅是說說話。尤其是與孩子之間,我們從不同的立場、出于不同的動機、選擇不同的語言和他說話,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時能帶給孩子安慰,有時卻讓他受到傷害;有時能為孩子增加力量,有時卻讓他產生依賴;有時能和孩子拉近距離,有時卻使他與我們更加疏遠……所以必須承認,有效的溝通是一種頗具“技術含量”的對話。
對比下列兩組情景中由類似事件引發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揣摩其中的細節,相信能使我們悟出一些溝通的門道,從而提高溝通的“水準”。
當孩子遭人取笑后
情景①:
三年級的小男孩果果有點兒輕微近視,媽媽給他配了副眼鏡。第二天,果果戴著眼鏡去上學,沒想到遭到一些同學的取笑。果果很不高興,回到家對媽媽說他不想再戴著眼鏡上學了。
果果:“他們叫我‘小四眼’,我恨死這副眼鏡了!”
媽媽:“誰說的?你告訴老師沒?”
果果:“沒有。我以后不戴眼鏡了。”
媽媽:“那幫孩子真討厭,別理他們。他們要是再敢說你,你就去告訴老師。”
果果:“反正我不想再戴了。”
媽媽:“人家笑你,你就不戴了?不戴眼鏡看不見黑板怎么辦?”
果果:“煩死了,不跟你說了。”
情景②:
5歲的蘇珊原本有一頭長發,不過夏天梳著長發太熱了,蘇珊的脖子后面都長了好幾顆痱子。于是媽媽和蘇珊商量后,給她剪了一頭干凈利落的短發。星期一來到幼兒園,一個男孩子發現蘇珊變了樣,笑她是“假小子”。就為這話,蘇珊一整天都悶悶不樂。晚飯后,細心的媽媽看出蘇珊似乎有心事。
媽媽:“我們的小蘇珊今天好像有點兒不高興。”
蘇珊:“嗯。”
媽媽:“前幾天媽媽出門沒帶傘,結果半路下起雨,把我淋了個浸濕,我也很不高興。那么,你今天為什么事不高興呢?”
蘇珊:“有個小朋友說我是‘假小子’。”
媽媽:“怪不得呢,他那樣說你,你心里一定不好受。”
蘇珊:“當然啦。”
媽媽:“我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我小的時候,冬天穿著厚棉襖,你猜有人說我是什么?”
蘇珊:“說你什么?”
媽媽:“說我是北極熊!”
蘇珊:“哈哈!”
媽媽:“我當時氣得差點兒哭出來,不過我才不哭呢,我哭了,說我的人肯定很得意。反正我穿得暖和就行。”
蘇珊:“反正我涼快就行。”
媽媽:“就是,短發多涼快呀。來,再別上個小卡子。啊——真是個漂亮的小姑娘!”
不用多說,情景①中,果果媽媽與果果進行的是一次不愉快的、失敗的溝通;情景②中,蘇珊媽媽與蘇珊則顯然實現了一次推心置腹的、成功的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核心是孩子,但溝通的成功與否,全靠占有主動權的家長如何把握和引領談話的局面。蘇珊媽媽之所以能與女兒進行成功的溝通,關鍵在于她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對他人的情緒、情感具有深刻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在與人溝通時,能夠進入到對方的內心世界,將心比心地體驗對方的感受,并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回應。家長具有共情能力,就可以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使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和被尊重,從而變得愉快,并樂于敞開心扉作自我表達。
不難看出,蘇珊媽媽在談話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這種共情能力,使女兒感受到媽媽能理解并體諒她的“不高興”。同時,媽媽通過講述自己的類似經歷,讓蘇珊知道她的壞情緒是很正常的。在媽媽循循善誘的啟發下,蘇珊最終明白一個道理:真正令自己不開心的并非是一件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和態度,所以干嗎不讓自己快快樂樂的而是沉溺于別人的言詞中徒增煩惱呢?媽媽與蘇珊之間這場卓有成效的溝通,必將使她們的母女關系更加親密、更加和諧。
相反,果果媽媽在溝通中,不僅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帶著共情心理去傾聽、體驗孩子的感受,反而夸張地替孩子將麻煩進一步轉嫁到別人身上,還提出了一個不怎么樣的主意。殊不知,孩子可能就是想發泄一下心中的不快而已,他并不是真的想把這件事情搞大。畢竟,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沒有哪個孩子真正愿意冒著失去朋友的風險到老師那里去告狀。孩子不想受到歧視,更不愿失去朋友。用“告狀”擺平一切,不利于孩子的人際交往。
我們必須承認,很多時候,影響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最大障礙是,我們常常只將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奉為真理和指導原則,因而總是誤解孩子。事實上,孩子需要的既不是我們死死盯住他的行為不放,也不是我們咄咄逼人的提問和填鴨式的灌輸,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而是我們的理解和同情,尤其是對他行為背后的情感的理解。而一旦他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情緒得到徹底的宣泄,孩子的性格就會“柳暗花明”,他就不會再依賴于他人,而是轉向積極地尋求自我的力量,并且最終獨立地、創造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是的,我們務必擺脫過去思維習慣的干擾,敞開溝通的渠道,在溝通中學會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學會說一些撫慰心靈的而非先發制人的話。也許有時這樣做并不能改變什么,但至少可以讓孩子的感覺好受一些,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的家庭更加和諧,讓孩子的性格更加平和。
■人與人要想和諧共處,一定少不了溝通。即便父母與孩子之間,雖然血脈相連,卻仍需要溝通這條紐帶促使彼此心心相印。失去溝通,再美的旋律也難免跳動出不和諧的音符。
■我們從不同的立場、出于不同的動機、選擇不同的語言和他說話,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時能帶給孩子安慰,有時卻讓他受到傷害;有時能為孩子增加力量,有時卻讓他產生依賴;有時能和孩子拉近距離,有時卻使他與我們更加疏遠……
■孩子需要的既不是我們死死盯住他的行為不放,也不是我們咄咄逼人的提問和填鴨式的灌輸,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而是我們的理解和同情,尤其是對他行為背后的情感的理解。
■我們務必擺脫過去思維習慣的干擾,敞開溝通的渠道,在溝通中學會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學會說一些撫慰心靈的而非先發制人的話。
下一篇:好爸爸不擺父親“架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生氣,父母要冷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