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們有沒有發現,那個在你懷里牙牙學語,一會兒見不到你就哇哇大哭的孩子,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對你沒那么黏了。原來跟你無話不談的他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上鎖的筆記本,還總有意無意地躲著你跟朋友煲電話粥,甚至有一天還理直氣壯地告訴你:“我長大了,你要尊重我的隱私權。”曾經,你也皺著眉頭問他:“你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可是,當他自稱長大了,你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慌亂:孩子怎么離我越來越遠了?
上周,在一個親子教育沙龍上,二十多個家長講述了自己的煩惱,沙龍的主持人、鄭州慧與聯盟教育機構負責人吳和芳老師也給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每次去各地講完課,總有家長激動地沖上講臺說:“吳老師,我要再生一個,用你說的方法教育孩子。”其實上升到理論層面,走進孩子的內心無非就八個字:尊重、信任、理解、欣賞。現在的問題是,家長們大多都知道這八個字,但具體操作過程中卻根本做不到。”
尊重:把孩子當做一個“人”
“我可能傷害孩子了。”宋女士懊悔地說。上周末,她正在家里打掃衛生,兒子領一群小朋友到家里玩,因為怕把剛拖的地踩臟了,她就沒讓他們進門。結果兒子晚上回家后悶悶不樂,問了好久才知道,原來小朋友覺得他“說話不算話”,以后就不去他們家玩了,這讓孩子覺得很沒面子,心里對媽媽也有了意見。
很多家長都覺得,讓孩子穿名牌,吃各種美食,受最好的教育就是愛他,卻往往忽視了孩子“被尊重”的需求。其實,尊重孩子無非就是尊重孩子的發言權和選擇權,但實際上,當孩子對家庭事務發表意見時,或者想自主做一件事情時,多數家長都會說:“你小屁孩兒知道什么啊!”孩子根本就沒有發言的機會。在一個家庭中,作為一個“人”,他應該有發言權,家長隨意剝奪孩子的這些權利,等于沒有從心底承認孩子是家庭的一員。連這些需求都無法滿足孩子,孩子怎么可能相信你愛他?他會覺得你“很假”,彼此間的隔閡也就產生了。
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剛做媽媽的小李說,沒生孩子前,她跟母親的關系很緊張。因為她在家中排行最小,加上性格內向,媽媽總覺得她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上高中時晚自習上完,媽媽每天都會去接她,雖然她每次都抗議,說要跟同學一起回家,但媽媽總說:“這么黑的路,你能行嗎?”讀大學時,北京的朋友邀請她去旅游,好不容易獲得了媽媽的批準,可臨上車時,媽媽卻背著大大的旅行包出現在火車站,媽媽不放心,要跟她一起去北京。“我現在有了孩子,有些體會到媽媽當時的心情了。我也會擔心孩子將來會受欺負,擔心他不能獨立完成一些事情,但我會盡量避免成為我媽媽那樣的母親。”小李說,每個人注定要獨自面對一些事情,家長可以給孩子意見,但絕對不能事事替孩子做,應該放手,相信孩子能行,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這種信任也將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催化劑。
理解:把自己調到孩子的頻道
“我今天主要是來求教的。”孫女士是一名銀行職員,她說:“我女兒今年高考,昨晚剛跟我吵了一架。她非要上師范類院校,將來當老師。可她成績那么好,老師都說她是北大的苗子,做老師多屈才!”
“你有沒有問過她,為什么要做老師?”吳老師問。
“她說將來想過簡單的生活。她喜歡讀書,做老師正好能看不少書,同時每年還有幾個月假期,可以到各地旅游。”孫女士憤憤地說:“可她這不是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嗎?她完全可以做公務員、做CEO,做老師有什么出息!”
“做公務員、做CEO并非比做老師有出息,我建議你把自己調到孩子的頻道,設身處地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對她的感受作反應,而不是對她選擇當老師的舉動作反應。”吳老師說,讓孩子跟你貼心,關鍵是看你的態度如何。孩子的想法下面藏著她的期待,你只有明白孩子的期待,孩子才會給你一個了解他內心渴望的機會,否則,你永遠跟孩子中間隔著距離。
欣賞:不要隨意做否定性評價
“我最心痛的事情是,有一次講課時,一個12歲的小男孩跑上來問我:阿姨,我是不是真的笨得像頭豬?”吳老師說,這個孩子的家長整天這樣罵孩子,導致他極度不自信。
“老師,這方面的感受能讓我講嗎?”27歲的小王舉手了,她是某報社的一名編輯。“我想說的是,家長一句無意的話,就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我上小學五年級時,媽媽開完家長會后對我說:‘老師說你作文寫得不錯。我仔細看了兩篇,發現你真的有這方面的天賦!’從那之后,我攢足了勁兒寫作文,久而久之,我漸漸愛上了寫作,現在我以文為生,可以說受了媽媽當年那句話很大的影響。”她頓了一下,接著說,“還有一件不好的事情。有一次,媽媽無意間對我說:‘我昨天看到你跟小朋友一起跳舞了,別人跳得挺好看的,為什么你怎么扭都不是那種感覺?’從此我再也不敢跳舞了,直到現在我都不會跳一支完整的舞。”
現場的家長都沉默了。小王接著說:“我的性格可能比較敏感,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效果不會這么明顯,但我想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父母對孩子的欣賞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你可以做不到欣賞,但你不要隨意對孩子做否定性的評價,這會嚴重扭曲孩子對自己的形象的感覺。”
下一篇:理解孩子做功課的重要意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庭中的十三個“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