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悅悅3歲多,爸爸出差,每周五晚上回家。每次聽到敲門聲,悅悅就急切地放下手中的活動,沖到門口用力地開門,盡管動作還不是很熟練。門一開,
看到門前的爸爸,喜悅就會充滿她全身每一個細胞。她轉(zhuǎn)身跑回來,然后開始興奮地跳躍……她并不會首先主動讓爸爸抱她,而是要先用一段時間來釋放她喜悅和興奮的情緒。這好像是一段交響樂前的前奏一樣,當她將情緒釋放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爸爸就抱起無比快樂的她,旋轉(zhuǎn)……悅悅就在爸爸的懷里興奮地大笑……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面對痛苦的情緒,這兩者同樣的重要。如果能在持續(xù)性的喜悅中度過自己的生活,人就會逐漸地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幸福感、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動出去,生命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不論是讓孩子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讓其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nèi)在的愉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yǎng)。
情緒說來就來,對于孩子來說,情緒的離開也是說走就走。情緒的“大悲”(大哭)和情緒的“大喜”不斷相互轉(zhuǎn)換,以此發(fā)展到平靜和安詳。由于成人在情緒的成長上未走出兒童期,除了帶有兒童期的情緒特點,還累加了許多東西。成人的情緒像兒童情緒一樣說來就來,可讓它走就沒那么容易了,這是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長期不照顧情緒、不傾聽情緒甚至壓抑情緒,使得各種情緒累積、固著的結(jié)果。
剛剛4歲,晚上在家看到媽媽獨自坐在沙發(fā)上郁悶。觀察一會之后,剛剛關(guān)切地問媽媽:“媽媽,你怎么了?”媽媽說:“媽媽有些難過,一會兒就好了。”剛剛理解地說:“難過了,你就哭一會兒,哭對你有好處,會讓你舒服的。”聽完剛剛的話,媽媽吃驚了,然后笑了起來。孩子在幼兒園這樣生活了,就學會了調(diào)解自己并觀察別人。
成人成長的經(jīng)驗說:哭不好、哭不解決問題、哭讓人焦慮,甚至哭不是“男子漢”的作為……哭和笑,集中了我們痛苦和快樂的兩大情緒類別。成人對哭似乎都有一種本能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直接導致我們不接受孩子的哭,這就使孩子的情緒成長無法達到像身體和認知成長那樣的成熟。如果我們能完全熟悉、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一有苗頭就能覺察、傾聽、認可、照顧她,我們必然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我們可以讓情緒在合適的時候保護自己,也可以讓情緒在我們充滿喜悅和愛的柔軟的內(nèi)心世界里表達、彰顯,這樣我們就會趨于寧靜和平衡,并放心長遠,不拘小事,有理性。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調(diào)節(jié)。而調(diào)節(jié)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不僅兒童,成人在面臨突如其來的變化時(甚至是一些小變化),也是借由情緒的表達來完成過渡的。釋放情緒就是調(diào)節(jié)的最好辦法。
我還應(yīng)該談?wù)労⒆討嵟?生氣)的情緒,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父親給3歲的兒子買了一個紅薯,孩子拿著紅薯專注地集中在了紅薯的皮上……父親付完錢,看著稚嫩的兒子艱難而笨拙地剝著皮,父親毫無覺察地想:“按兒子這樣的速度剝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時間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親情急中便一把奪過了紅薯:“爸爸幫你剝!”孩子怔住了,父親急忙剝皮時,孩子憤怒地大哭起來,父親慈愛地說:“別急,別急,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親認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紅薯,便急切地剝開了一半皮,另一半留著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親遞給憤怒哭叫的孩子后,孩子卻將紅薯憤怒地扔到了地下。這一扔也激起了父親的憤怒。
這位情緒發(fā)展未成熟的父親,瞬間便和孩子的情緒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于剝紅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須由自己剝皮再吃的內(nèi)在秩序,兒童成長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憤怒。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長的需要。由于成人無法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來對待兒童,所以就這樣和孩子失之交臂,擦肩而過。憤怒在開始的時候只是兒童用以保護自己、維護和爭取自己心智成長的權(quán)益與機會的工具,而在后來卻成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對于這位父親,基于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長的需要,那就請允許孩子有情緒,讓孩子惱怒的情緒通過哭流淌走,這是最好的方法。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評判。請不要啟動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緒去理解孩子的情緒。情緒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fā)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調(diào)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識的調(diào)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nèi)在完成的,是一個黑箱操作的過程。而整合的結(jié)果才是核心,因為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這部分決定于他在情緒上的成熟度。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于如何協(xié)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xié)助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過自我形成一個管理的系統(tǒng),情緒包括在這個管理系統(tǒng)之中。
我們的文化并不鼓勵、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這樣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fā)展、成長、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fā)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容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zhuǎn)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由于孩子的自衛(wèi)能力弱,對成人沒有太大的制約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節(jié)制自己的情緒。變化無常的情緒極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不安全感,產(chǎn)生對成人的防御、警覺和恐懼,這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tài)使得成人內(nèi)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兒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個參照模式,因此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huán)境。情緒是自然產(chǎn)生的,這種涌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在世界的景象和狀態(tài),如同這個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并不了解、不認識、不知道。孩子最初看見一棵樹、一個杯子、一頂帽子時,他并不會對這些事物做出任何評判,沒有正向和負向,頭腦也不賦予它意義,他需要在不斷觸摸的過程中去了解。他對內(nèi)在世界的了解過程同樣也是如此。
情緒如同認知一樣,開始也沒有好壞之分,兒童也不會給它一個是與非的評判。像認識外在的世界一樣,他逐漸開始認識情緒的世界,“害怕”、“恐懼”、“生氣”、“傷心”、“高興”……所了解的情緒逐漸豐富。
一個2歲的孩子奔跑時摔了一跤,他哇哇大哭,其實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嚇了一跳。等他熟悉這種感覺后,內(nèi)在就不會再涌起害怕的情緒,反而可能會涌起好奇和歡樂,他會高興地說:“我被嚇了一跳!”
孩子用哭來應(yīng)付各種不適。有時不適消失了,但哭還好像“意猶未盡”。 哭釋放、調(diào)節(jié)了內(nèi)在,放松后感覺就慢慢到來,使哭轉(zhuǎn)變?yōu)閷Ω杏X的專注。感覺是生命擁有的另一種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兒童天然的就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這非常非常的重要!他還沒有像成人那樣習慣性地躲開或者用理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和自己的情緒蜷縮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緒交融在一起,情緒就像一團迷霧包裹著他……然后,
兒童獲得成長的資源,并開始熟知了解情緒,然后豐富和創(chuàng)造出更多情緒,最后發(fā)現(xiàn)情緒的秘密,整合出情緒的意義所在。
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中,逐漸趨于內(nèi)在的平靜祥和,接近6歲的時候,他們看上去情緒不再過于“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內(nèi)在的調(diào)整下變得平緩,也不再過于“風云突變”,內(nèi)在的寧靜平和已經(jīng)初見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從本質(zhì)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生命的智慧!
下一篇:培養(yǎng)孩子做個誠信的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開學前給孩子打個“預防針”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