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就像植物生長需要土壤一樣,孩子成長也需要土壤,這個土壤就是愛。但每個父母必須通過學習、實踐,才會懂得愛的正確方式。
【教子現場】
高一學生王宏江是一個自信陽光的大男孩,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他寫了一篇作文《懶爸爸》。為什么稱為“懶爸爸”呢?他列舉了這么幾件事:
記得小時候,我走路不穩,摔倒在地上,哭著要爸爸把我扶起來。爸爸用鼓勵的眼光看著我,不緊不慢地說:“你自己能起來嘛!”我只好自己起來。
我的運動鞋臟了,媽媽要給我洗,爸爸卻說:“讓他自己洗嘛!”爸爸不替我洗也不讓媽媽幫我洗,我只好硬著頭皮自己洗。
我看書時有的字不認識,去問爸爸。他說:“你自己去查字典嘛!”我做作業有的數學題不會做,去問爸爸,他又說:“你自己搞清楚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的關系嘛!”
爸爸喜歡聽收音機,特別喜歡聽新聞,一天,他說:“收音機剛換了電池,為什么不響了?”我膽怯地說:“可能出了毛病了。”他讓我試著修理,還給我找來了萬用電表。我按照收音機安裝電路圖,用萬用電表反復檢查,終于找出了毛病。現在可好,家里的收音機、錄音機壞了,都“請我”幫忙修,我美得不得了。就這樣,爸爸“懶”得做的事,“懶”得告訴我的事,我自己都學會了。
最后,王宏江以發自內心的感激,深情地寫道:“‘懶’爸爸,你的良苦用心,我真心領會了!”
【專家解析】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聰慧、勤勉、堅強,就應該學習上例中的這位懂得教子原則和藝術的“懶爸爸”,對孩子藏起一半愛。
愛子女是父母的天性,但要把握一個“度”。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愛缺乏理智,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一律應允,無原則地遷就,甚至把孩子的缺點也當成優點來愛,這就是一種不恰當的愛——溺愛。這些父母對孩子嬌寵有加,捧著怕摔了,含著怕化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事事不讓孩子動手,這樣看似疼愛孩子,實則是害了孩子。
溺愛是家庭教育的最大陷阱,是造成孩子長大后一事無成的罪魁禍首。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養成不關心別人、缺乏起碼的責任心和自制力、任性蠻橫、依賴心理嚴重、膽怯退縮等不良的心理及習慣,如果父母不能及時幫助孩子糾正這樣的狀況,則會后患無窮。
父母的責任絕不是如何保護孩子不受傷害,而是要教給孩子認識世界、應對各種困境的方法。因此,父母應盡可能地為孩子創設各種鍛煉的機會,相信孩子,鼓勵孩子,給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培養他們獨立自強的精神。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切被給予的時代。父母所能給予孩子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教會他們生存、生活以及創造的能力,而不是對孩子滿足、嬌慣、溺愛和放縱。
因此,父母要學會理性地愛孩子,把對孩子的愛“藏”起來一半,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發展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的平臺,才能培養出更多像王宏江那樣的健康、獨立、自信的優秀孩子。
【建議父母的妙招】
藏起一半愛,不是割去一半愛,而是更理性、更科學地愛孩子,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因為這樣的愛讓孩子成長,而不是受傷和毀滅。
支招一: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
方法示例
馬卉霞的媽媽自從馬卉霞上幼兒園開始,就規定她自己的手帕自己洗;從四歲開始,就讓馬卉霞負責倒垃圾,每天和媽媽一起打掃衛生。五歲后,讓馬卉霞到職工食堂為全家人打飯,也不告訴她應該買什么,讓她自己看著辦。
開始的時候,馬卉霞不是買多了就是買少了,媽媽就提醒她要買合適的量,不久,馬卉霞就自己摸準了全家人的飯量,買來的飯菜剛好能夠吃完。六歲后,媽媽就讓女兒單獨到附近的商店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上學后,無論書包多沉,媽媽都讓女兒自己背。馬卉霞的乖巧懂事讓認識她的叔叔阿姨十分贊賞,他們總是用羨慕的語氣對馬卉霞的媽媽說:“你的女兒真懂事,你把孩子教育得真好。”
操作提示
父母的首要任務是教孩子學會自己判斷、抉擇,從而去把握未來的人生。因此,父母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不要因孩子小,能力弱,心疼孩子而實行包辦代替;也不要怕孩子做事費時間,惹麻煩,圖省事而包辦代替;更不要怕被人誤解為不心疼孩子而去包辦代替。如果父母能夠放手讓孩子從小學著做事,孩子長大后就會成為有責任感的獨立自主的人。
支招二:不給孩子搞特殊待遇
方法示例
林西同是獨生子,平時,父母、爺爺奶奶等都以他為中心,事事都依著他,吃東西也是讓他最先吃,吃最好的。有一次,林西同的奶奶生病住院了,媽媽帶著林西同到醫院去看望。坐下后,媽媽削了一個蘋果正要遞給奶奶,林西同看見了,伸手把蘋果奪了過來,還對媽媽嚷道:“應該先給我,你怎么先給奶奶吃了?”媽媽愣住了,對兒子的行為很是驚詫。
回家后,媽媽反思了自己,認識到平常對孩子的教育有誤。于是父母開始注重對林西同進行尊重長輩和他人、不以自己為中心等如何做人的教育,使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也逐漸在行動中加以改正,從此,林西同變得越來越受人歡迎了。
操作提示
有些父母天天圍繞著孩子轉,對孩子特別關注,經常給孩子搞特殊待遇,這樣的孩子會存在嚴重的自私心理,進入社會后不會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所以,父母應讓孩子具有平常心,讓孩子在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中身心健康地成長,擁有自信、開朗、達觀、積極的陽光性格。
支招三:不為孩子的過錯找理由
方法示例
軍軍今年上初二,是一個人見人怕的班級“班霸”。他在班上打人,欺負女同學,甚至曠課,打群架。軍軍之所以這樣,是父母對他長期的溺愛造成的。
某次班主任就他在班級打人的事,約軍軍的父親談話。面對多個孩子的指認,軍軍與他的父親都不承認有這樣的行為,軍軍父親還認為班主任的教育存在問題,當著孩子的面,對班主任大呼小叫。
操作提示
父母如果今天為孩子的行為推卸責任,那么總有一天,會讓孩子以沉重的代價為自己的行為埋單。父母千萬不要為孩子的過錯找理由,而要教育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學會道歉,成長為一個健康向上的、有益于社會的人。
支招四:不對孩子限制太多
方法示例
章小蕙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媽媽平時不讓她做任何家務。因為早在章小蕙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想給媽媽幫忙,看著廚房案板上沒有切的菜,就幫媽媽切了起來,一不小心切著了手。
媽媽看見了,大驚失色,急忙去找消炎藥。事后她一再告誡章小蕙,不準她再碰刀。這樣,章小蕙從那以后再也沒有摸過刀。雖然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但章小蕙吃蘋果還是媽媽幫著削。
操作提示
父母對孩子限制太多,這不能干那不能摸,會扼殺孩子的動手能力,抑制孩子的創造力,毀滅孩子的潛力,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性格懦弱,大事不能干,小錯不犯,從來不能享受成功的快樂。父母如果從小對孩子一切包辦,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形成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就只能把孩子培養成平庸無能的人。
下一篇:不要讓孩子陷入拜金主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親子關系:嚴厲or沒大沒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