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么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里說“他參與搶劫了”?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就因為多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就離家出走,為什么父母那么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李玫謹教授分析認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百般地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逢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強化”與“負強化”。 所謂“負強化”,就是在孩子成長中對他說“不”。問題在于,這種說“不” 的時間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歲之前。
父母若在6歲前,最晚別超過 10 歲,對孩子說“不”,他們盡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到難過,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場;可是若等到他12歲至18歲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說“不”,他不會再簡單地痛哭,他會離家出走、會服毒自殺、會跳樓威脅……曾有人問:“為什么那么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李教授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那么,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候,一般應該在3歲至5歲。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但是,孩子到3歲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 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玩具好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fā)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tài)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huán)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面前面對你。所以,無論他在哪里與你對峙,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于臥室中,關上門,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到一種情境壓力,然后,告訴他“你今天這樣做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xù)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二不要罵,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感受到你一直不讓步的態(tài)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開始時,他會很傷心,還很氣憤,沒關系,因為他現在反抗的本事就是哭,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tài)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于你自己的表現!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與你鬧是沒有用的,然后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下一篇:是誰導致了“神童”的夭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想要溫柔盡責的父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