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事件回放】
一個名為“第一線教育研究小組”、由教育一線的教師組成的教育學術研究團隊,自發成立了“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母親和母愛”研究專題。他們的指出,教材中的母親大多有著這樣的共同點:“她們多數無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更甚的是以愛的名義,行摧殘之實。”
現有研究發現,母親花在照料孩子上的時間是父親的3倍、與孩子交流上比父親多1倍。焦慮的母親們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愛與責任的名義下,走入了誤區。
母愛無私,從生物最原始的本能來說,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天然的、本能的。但王裕如卻指出,這種母親對下一代的好里頭包含了一種“有私”的心態,那就是“我老了以后要靠你贍養的。這透露出母親對安全感的需要。”郭鐵軍則認為這種“有私”是和整個中國社會的傳統文化有關的:“中國社會歷來有望子成龍、衣錦還鄉的觀念,許多家長把一生最大的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所以母愛有時候會有些盲目。”
A 代替成長可能導致不成熟人格
“孩子很小的時候,媽媽到哪里總是抱著孩子走,但是,有沒有哪個媽媽抱孩子一直抱到他18歲?”郭鐵軍曾經在上培訓課時這樣問臺下的媽媽們,得到的當然是否定的回答。“可是,”郭鐵軍說,“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媽媽在替代孩子成長、替代孩子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在家里不要求孩子做家務,在外面孩子與同伴發生了矛盾,都是家長出面解決矛盾,家長們代替孩子去解決了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種種問題,在家長們如此呵護下成長的孩子,不懂得如何進行社交活動,也沒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郭鐵軍指出,如此的“代替成長”危害性很大,因為這些家長的行為也代替了孩子們心理上的人格成長,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存在不成熟人格、缺陷人格。“現在很多女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齡,首先想的是找一個男人來照顧自己。這種托付心態,是把自己的人生完全托付給了另外一個人。須知,沒有任何人可以承擔這樣的托付責任,別說是丈夫,即便是父母也不行。不成熟人格、缺陷人格會讓年輕人在婚姻中遇到許多問題。”
B 過高期望背后是家長自己的焦慮
幼兒園要進最好的,小學要上排名靠前的,中學要讀重點的,大學要考有名的,兩位專家表示,家長們對孩子的高要求背后,是家長們自己的焦慮。“第一類家長是自己社會地位比較低,很不成功,急切地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第二類家長是自己獲得成功了,但是壓力很大,他們把自己的焦慮轉嫁到了孩子身上。第三類家長是自己很成功,但是他們認為孩子不可以一事無成,于是想著砸錢培養孩子,比如送到國外去讀書等等。”
專家舉出的三類家長幾乎包括了絕大部分的爸爸媽媽,用郭鐵軍的話說,中國的媽媽們正陷入“群體性焦慮”中,她們極度焦慮并且無奈。“曾有位前來求助的媽媽,孩子吃飯吃得少她會擔心,吃得多她也擔心;讀書不用功她焦慮孩子考不上好學校,太用功了她焦慮孩子累壞身體。總之就是孩子身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這個媽媽都要焦慮。而她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對孩子有著過高的期望。”
面對如此焦慮并且對自己有著高期望的媽媽,孩子又是怎樣的呢?郭鐵軍說:“高期望碰上學習扎實、心理素質好的孩子當然一切都很好。但是,這種理想狀態畢竟少。實際生活中,很多孩子達不到媽媽的要求,于是變得自卑、孤獨、抑郁、抗挫折能力差……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有大約3000萬的青少年在等待心理援助。”
C 過度保護讓孩子無力面對挫折
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家長們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即便到了高年級,即便學校離家步行只要幾分鐘,家長們還是不放心,還是每天接送。更有甚者,上了初中的孩子,家長還不放心他自己一個人過馬路。郭鐵軍說,這樣過度保護,只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被家長們過度保護的孩子,一旦在外面遭遇到挫折,或者做事情的時候受到了某些阻力,馬上就會自卑。因為他們的確什么都不會。”
被家長們過度保護的孩子,不知道真正的風浪是什么,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當媽媽對孩子的學習——包括課堂知識的學習和課外興趣班等等的學習抓得很緊,表現得不那么慈愛的時候,在孩子眼中,媽媽就成了“大老虎”、“河東獅”。孩子將母親形象“妖魔化”,竟是媽媽們一手制造的。
D 當父母也需“崗前培訓”
郭鐵軍指出,我們的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以往年輕人成熟和成長的規律已經被打破。現在的爸爸媽媽們大多出生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的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孩子了。在新環境下如何教育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門深刻的學問。王裕如提醒說:“媽媽們需要明白,光有出自本能的樸素的愛是不夠的,對待孩子要講權利、講科學、講健康,過分的逼迫孩子,只會造成負面效果,甚至讓孩子產生自我傷害的極端行為。”
你可以完全接納自己的孩子嗎?哪怕他不是那么聰明,成績很差?你會要求孩子一直都做個聽媽媽話的乖孩子嗎?你是否知道孩子幾歲開始會不聽話,這時候又該如何應對?……
“現在越來越多的職業需要進行崗前培訓,通過相關考試后才可以上崗,唯有父親母親這最最重要的崗位卻沒有相應的專業培訓。”郭鐵軍認為,為人父母也需要接受培訓。在準備懷孕前一年,這樣的學習就應該開始。之后,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爸爸媽媽也要持續地接受專業培訓。
下一篇:溝通讓隔代更有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打孩子會破壞孩子的歸屬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