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記 者:市面上的各種班,不僅門類多,機構也繁雜,面對這些,心急如焚的家長往往不能為孩子選擇合適并且質量好的班。對于各種班,您認為在選擇上有哪些技巧呢?
王東華:家長在選班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結合孩子的自身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班,另外要充分考察辦學機構的“實力”,這個“實力”并不是要求辦學機構的設施要有多好,老師的學歷要有多高,我們家長應該看準老師的講課水平,有條件的情況下不妨先帶著孩子去聽幾節課,在充分聽取孩子意見的同時結合自我感受分析這樣的班是否可以上。具體應該做到:
一看“師質”。家長不可過于看重廣告中打出的名師招牌,最好帶著孩子到課外班上試聽幾節課,看授課教師的講課質量的高低,還有其對學生負責任的程度。另外,要看孩子是否能適應該課外班的授課風格和模式,如果孩子接受不了,那么老師再有名也于事無補。
二搜“班質”。家長要考慮課外班的辦學規模。辦學規模能從側面反映一個課外班質量的高低。這個課外班招生規模大,肯定有其道理,家長可以通過報紙,雜志,網絡等搜索相關信息,看是否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學習的班型。
三聽“口碑”。家長和孩子們的口碑很重要,一個好的課外班肯定是很注重長遠利益的,所以對教學質量、服務水平要求就很高??梢酝ㄟ^其他家長和孩子了解準備參加的課外班是否具備一個高素質課外班的實力。這點也是非常關鍵的。
總的來說,為孩子選擇一個高質量、高水平的課外班至關重要。家長一定要做好這項工作,為孩子的課外學習開個好頭。
記 者:對于一些家長總是抱以急功近利的心態給孩子上班,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王東華:家長的心態要擺好。我不否認獲獎的確可以給升學帶來便利,但家長讓孩子上班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獲獎和升學上,如果以這樣的心態讓孩子去上班也許取得的成績挺不錯,但同時對孩子長遠發展的“殺傷力”也是很大的。因為僅僅沖著獲獎和升學,家長們就不會注意到孩子的興趣所在,就會強制性地要求孩子去學習,一旦孩子離期望的目標太遠,家長便會大肆宣泄自己的不滿,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記 者:對于那些假期班,您是怎么看的?
王東華:我認為孩子的假期班和平時的課外班一樣,盲目跟風、攀比同樣是不可取的,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也是不行的。孩子一個人在家待著也是待著,一個人在家,很可能上網成癮、看電視成癮,和孩子一起選擇一兩個合適的班,能學些新知識,交些新朋友,哪有什么不好呢?當然,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宏偉”計劃,比如,搞些什么調查、科研,或者要到哪兒去旅游、考察、社會實踐什么的,總之,孩子有自己的安排,那就不必強迫孩子去上什么課外班。
雖然我支持孩子們“上班”,但堅決反對讓“上班”成為孩子的“第三學期”。
總體上來說,孩子上這樣那樣的“班”,既是中國當今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一種迫不得已的行為,也是中國教育在向常態化素質化過渡的一種行為。如果中考、高考沒有那么殘酷,如果就業形勢沒有那么嚴峻,家長肯定不愿花錢讓孩子去上那么多的班。但是,好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沒有建立起來前,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的,所以,只能去上這些班。一旦中考、高考改革到位了,我們的孩子還會去“上班”的,但上的更多的是興趣班,比如體育班、藝術班……
采訪感言
一般家教專家都是不愿出面來談孩子“上班”的事的,一是不好談,找不到相應的教育理論依據。說它好吧,那是為應試教育吶喊、助威,會遭到很多新銳人物的攻擊和譴責;說它不好吧,那又有違中國的現實、國情,會遭眾多家長、老師的反對。二是談不好,滿足不了家長、孩子的心理需要。當今社會上的班那么多,好的壞的魚龍混雜,說不到點子上,幫不了別人的忙,還會形成誤導。所以,一般教育專家都是會拒絕談論這個問題的;談也是簡單否定,不想在這個問題上招惹是非。
王東華老師,既是家教專家,又是普通家長一員,身在其中,他對孩子“上班”的事情是深有感觸、頗有心得的。他不是單純地站在專家、學者的角度,說些隔靴搔癢、不著邊際、不解決問題的官話、套話,而是站在普通家長的角度,為他們客觀地分析當今的教育形勢,現實地為他們解答一些具體的問題。
孩子該不該“上班”,怎么選“班”,怎么“上班”,是非常難解答,而家長、孩子又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說這問題難,難就難在,當今學生的課業負擔已經很重,如果再給孩子報班,不是助紂為虐,加重孩子的身心負擔嗎?但是,如果不給孩子報班,孩子在家沒有學習自覺性,上網成癮、看電視成癮怎么辦?孩子學習成績達不到好的上級學校的招生標準,上不了好學校,將來找不到工作怎么辦……無數現實問題擺在家長、孩子面前,解答得好,會為他們分憂解愁;解答得不好,就有可能誤人子弟。
王東華老師鼓勵孩子“上班”,但也反對家長隨意給孩子亂報班。他是花了幾個月時間,對社會上的各種班:興趣班、補習班、提高班、奧賽班、外語班、銜接班、復讀班……做了深入調查、分析、研究,才形成訪談中的那些觀點、看法的。他的那些觀點、看法不一定適宜所有的家庭,但是,對于當今的城市的絕大多數家庭還是適宜的。在教育體制、考試機制改革前,他的這些觀點、看法還是切合實際、不會遭人唾棄的。
與之不同的是,有教育專家主張讓孩子自由成長。如果家長完全按孩子的意愿辦事,那么,孩子很可能連正常的上學都不愿去——上學哪有在家好玩?更何況課外班——誰愿花錢去受那罪?但是,如果家長本著對孩子一生負責的態度,還是不會任由孩子想怎么就怎么的。畢竟,社會不是你想怎么就怎么的,任何人都是要受一定的約束,完成一定的任務,接受一定的挑戰才能生存下去的。從小就讓孩子明白這樣一些道理,他們是不會不喜歡上學的。而喜歡上學的孩子,是不會滿足于課堂的那點知識、學問的。只要引導得當,選擇適當,孩子是不會排斥、厭惡課外班的學習的。
課外班的一大特點就是自由、隨意、選擇性強。孩子無法選擇學校的老師——喜歡不喜歡的都得接受他(或她)的教育。但是,孩子可以選擇課外班的老師,喜歡的一直跟著學下去,不喜歡的立馬再找。只要肯找,是不可能找不到一個相對合適的老師的。
那么,怎么找呢?除了王老師上述的看“師質”、搜“班質”、聽“口碑”外,還有一個訣竅,就是聽任課老師的意見。孩子天天在校上學,任課老師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潛力是很了解的;任課老師干著這一行,對社會辦學,對以往學生在外受教的情況是很清楚的。所以,在為孩子選班前,聽聽學校老師的意見,聽聽業內人士的意見還是比較明智的。當然,最該聽的還是自己孩子的意見。最好的老師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老師。把選擇權、決定權交給孩子,相信他們是會用好手中的權的。
客觀地說,經過這么多年的大浪淘沙,如今的校外教育市場還是比較豐富、規整的。騙錢的、質量不好的辦學機構,騙了一撥人,不可能連續騙兩撥、三撥人;如今的規模較大的歷史較悠久的社會辦學機構還是可信的,有條件的孩子,不享受享受優質的校外資源還是很可惜的。過去,想聽誰的課,不可能讓你聽著,現在,想聽誰的課就能聽誰的課,雖然不是“免費午餐”,但是,花錢就能享受一定的優質教育資源,這不能不算一種進步。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健全、完善,社會辦學這股力量還將繼續發展壯大。今天,孩子上的是課外班,明天,孩子上的可能是培訓班,后天,孩子有了能力,可能就是自己辦班。
社會辦學是必然的,孩子“上班”也是必然的。既然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在家自學是學習,上“班”學習也是學習,各種學習自由選擇,何必要了一種學習,就要排斥另一種學習呢?
下一篇:節儉是金錢中的重中之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購物都能達到的目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