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明史》中有一段關于大學士張居正成長經歷的描寫———
張居正小時品學兼優,因此成為鄉里同齡人的榜樣。其中有一位小王爺,因不務正業常遭其母責罵:“你看人家張白龜(張居正幼時名‘白龜’),樣樣比你強,再看看你……”因此,小王爺記住了這個名字,且懷恨在心,等他長大了,便倚仗自己的權勢將張居正的親人加害致死,用以滿足因童年的嫉妒而導致的報復心理。
想必小王爺的母親抓破了腦袋也想不到,正是由于她的“樹立榜樣”和“嚴格要求”,才為兒子埋下了“定時炸彈”。
由此聯想到時下一篇廣為流傳的微博:“別人家的孩子”,它的內容與五百年前那個王府里發生的事情一樣:家長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而無論好心的父母在說“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時出于何種目的和動機,有一點是肯定的:孩子聽到時,會感受到三種信息:
一、安全感喪失,因為父母更關注別人家的孩子。
二、自己的狀態不被父母接受,成為別人才是好的。
三、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
這些信息疊加起來,就會形成生命能量的內耗。什么意思?就是一個孩子本來有機會按自己的特長發展,卻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個方向較勁。
比如有一個男孩子從小喜歡畫畫,連美術老師都說他“有潛質,若用心引導必可成器”。然而,固執的父母成天把愛因斯坦、牛頓和愛迪生等發明家掛在嘴邊,要么就以鄰居家的孩子作為榜樣,什么“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人家怎么就比你聰明,比你細心?”或者是“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懂事,那么用功,你怎么就那么沒心沒肺?”
好的,孩子在這些榜樣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長大,令父母遺憾的是,他沒有成為科學家或醫生,也沒有成為畫家,而只是一個糾結、內耗和自卑的男人。
那么,按父母所要求的,拼命地成為別人(科學家或別人家的孩子),就會對不起那個真實的自己———兩個自我始終在沖突。最終,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別人的成功也無法復制。
其實,大多數人的童年都具備相同的經歷,比如在說話的時候,孩子的說法往往得不到認可,而一定要搬出父母和老師,再大一點,搬出權威,什么引經據典,參考文獻,就連招聘或擇偶時,也以對方的口碑、標簽和外人評價為主……是的,我們很難相信自己的判斷,具有自己的主見,因為早在童年,我們就必須遵從大人的指令:不能相信自己,別人的評價要比自我認知可靠得多。
本能的自我評價,早在童年階段就被剝奪了。從而導致長大成人后,我們很難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觀點和興趣,自己的情緒和目標,也很難有耐心去接納別人的缺點,因為不接納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接納別人。
所謂“人比人,氣死人”并非戲言,心理學認為:攀比心就是分別心,它會強化高低貴賤的失衡心理,這就是不安定因素的根源。
因此,健康的愛是提供孩子一種良性的評價機制:對自己,要揚長避短,對朋友,要取長補短。即要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力不從心時,請朋友協助。而不是放大別人的長處而輕視自己的長處。由此,孩子才能產生自信和自愛,也才能自尊和自立起來。
下一篇:4種錯誤的家庭批評模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看到了父母房事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