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現在學校和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來自師長及家長的觀念及心態。
大人們總以諸如“孩子不懂事、不會自動自發、不關心也不在乎自己未來”的不信任心態來看待他們,往往認為“一代不如一代”——父母如此地用功努力,在社會上都還奮斗得這么辛苦,孩子卻一副不求上進、事不關己的樣子,未來前途該怎么辦啊。
以身心靈角度而言,其實下一代不但有著比我們更豐富的地球輪回經驗,而且是心靈上配備好來面對未來世界挑戰的。只因我們自己偏狹的觀念、面對生存的恐懼及焦慮感,才讓我們看不見孩子的優秀及貼心,于是產生種種對孩子的不信任感及缺乏信心。
我想大聲疾呼,停止投射不信任的負面能量到孩子身上吧!“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換個信任、欣賞及鼓勵的眼光看待孩子,你會發現,原來他們真是如此的棒!
【拒學癥】我生下來不是來寫功課的
小凱不想上學,明明寫好的功課和聯絡簿都已經放在書包里,只等著第二天帶去學校,可是,小凱竟然在上學前將寫好的作業本通通拿了出來,硬是不帶到學校去。還有,當媽媽與小凱討論學校的功課及所有這些事時,他仿佛都心不在焉、有聽沒有懂。
小凱最近的行為相當奇怪,常常拖到快睡覺時才寫功課,有時會把聯絡簿和課本都忘在學校;媽媽看到這個情況,以為他只是不愛寫功課及記性不好,當然也少不了一頓教訓或責備。
但逐漸地,媽媽感到不對勁了。小凱開始不想上學,明明寫好的功課和聯絡簿都已經放在書包里,只等著第二天帶去學校,可是,小凱竟然在上學前將寫好的作業本通通拿了出來,硬是不帶到學校去。還有,當媽媽與小凱討論學校的功課及所有這些事時,他仿佛都心不在焉、有聽沒有懂。媽媽終于把小學三年級的小凱帶來門診找我。
小凱長得十分可愛,就像電影《一家之鼠》的男主角一般地討人喜歡。我直覺地發現,小凱相當在意媽媽的感受——雖然他并未在表情及言行上顯露出這一點。
我們進行會談治療時,媽媽提及:“小學生本來就應該寫功課……”我馬上在小凱面前問媽媽:“小學生‘應該’寫功課,請問這是大人的‘應該’,學校的‘應該’,社會的‘應該’,還是小朋友天生的‘應該’?”小凱大概是第一次聽見有大人竟然這樣說話,而且還蠻符合他內心的想法,于是整個眼神亮了起來。
我繼續說:“理論上來講,就我自己當過小孩的經驗,幾乎沒有小朋友是天生喜歡寫功課的;就心情而言,我也很不喜歡寫功課呀!不信我們來問媽媽:‘小凱媽媽,你小時候很喜歡寫功課嗎?’”這時,只見媽媽露出難堪的表情,又不得不點頭承認:“好啦,給你說中了,我小時候也不喜歡寫功課……”
“就是啊!”我說,“沒有人天生喜歡寫功課,但是上了小學,尤其是上三年級和五年級時,或即將升初中時,都是要念的書及功課突然加重的時刻,也難怪小朋友會適應不良。這樣好了,先來建立一個共識——是的,大家都喜歡玩,不喜歡寫功課,但既然進了小學,功課還是得寫,那我們就一起來想想辦法啰!”
我也請小凱問媽媽:“媽媽,你喜歡玩還是喜歡上班?”媽媽回答說:“如果能有辦法每天玩,那我為什么還要上班呢?”不過,人生總是要取得平衡嘛。在這番對話之后,小凱和媽媽之間,就不再是大人和小孩意識形態上的對立,而轉變為一種彼此坦誠的溝通。
經過幾次會談及關系建立,小凱漸漸地說出他內心的想法。有一次,小凱告訴媽媽:“媽媽,我生下來是來玩的,不是來寫功課的。”這句話頗耐人尋味,也道出了小凱內心對于“為什么必須上學和寫功課”這件事,始終存著疑問。
我也開始探討,小凱“尚未進小學前”和“開始上小學‘應該’寫功課之后”,媽媽對待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小凱表示:“我不喜歡后來的媽媽……”媽媽忽然想起,這幾年來,兒子時常問她一句話:“媽媽,不管我寫不寫功課,你不是都應該愛我的嗎?”
哦,一切終于搞懂了。小凱覺得自己天生是來玩的,他并不喜歡寫功課(當然,每個小朋友都是這樣,但這并非是小凱連寫好的功課都不愿交出去以及后來不想上學的主因),而當小凱在抗拒寫功課的過程中,發現一向愛他的媽媽突然“變了”,因為“不寫功課及聯絡簿的事”,而變成一個生他氣、對他兇及責備他的媽媽。小凱心中很迷惑:難道“只因為功課”,媽媽就不愛我了?
小凱對功課起了反感:“都是‘功課’害得媽媽不再愛我了!”于是,他不想寫功課,就算寫了也不想交出去,當然——更不會想上學。
那么,聰明的父母們,你們應該明白了——“應該”寫功課、“應該”念書,是大人的立場及感受,并非兒童的感受。還有,請不要讓孩子再感受到:“是不是我不乖、不寫功課,你們就不愛我了?!”
【拒學癥】因為我沒那么愛他
進入初中后,琦琦開始留意到,周遭有些男孩對她投以愛慕的眼神。可是各位,說來遺憾,這時愿意不顧功課和家長的反對,投注許多時間、精力與金錢在小女生身上的,也是那些內心缺乏愛、在家庭學校里不被關心,甚至自身已經出現種種問題的小男生。現在的孩子著實令人驚訝——明明是初一的小女生,但有時竟然展現出大學女生般的成熟。不免令人感嘆,時代真的在變了。
琦琦就是這樣的一位少女,她因為種種行為問題,時而翹家,時而逃學,在母親百般的無奈下,由老師建議,帶來門診看我。
面對上了初中的孩子,有時我會順理成章地要求家長在外頭稍待,因為這種時候,小孩要說的話多半是“父母不宜”,套句我常說的話:“沒有問題小孩,只有問題家庭!”還有,如果你家有女初長成,那我也會有個怪怪的提議——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太漂亮”。
理由是這樣的——當孩子進入初中時,體內的荷爾蒙也開始發動了,一個過于早熟、打扮得太成熟漂亮的女生,會立刻吸引全校男生的注意。我的意思并不是批評這樣的現象或這類的青少年,而是想指出,太早的戀情背后可能會隱藏很多問題。
好比說,父母親太忙,以至于孩子自小缺乏關愛;單親家庭的背景,孩子內心對于“被愛”、“被關注”有強烈的渴望;父母親一向吵吵鬧鬧,家庭背景復雜,以致孩子成長過程孤單,內心的感受從來沒有被真正地了解及接納——當這類孩子進入青少年期,就會提早掉入“愛情漩渦”。
話說回來,琦琦是個早熟、單親家庭的小孩,由于家庭經濟的重擔都在母親身上,母親也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這個女兒,了解她內心“愛的需求”。進入初中后,琦琦開始留意到,周遭有些男孩對她投以愛慕的眼神。可是各位,說來遺憾,這時愿意不顧功課和家長的反對,投注許多時間、精力與金錢在小女生身上的,也是那些內心缺乏愛、在家庭學校里不被關心,甚至自身已經出現種種問題的小男生。
琦琦和她的小男友,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互相來電。琦琦發現,原來有另外一個人“如此在乎她”,這是她從小到大渴望得到卻一直未曾擁有的,于是便一頭栽了進去。后來,小男友犯了竊盜案,即將入少年監獄服刑,琦琦才情緒崩潰,不想上學,也完全無心于課業。
一如往常地,我會和青少年個案有個君子協定,所有的會談內容均屬保密,除非經過他的允許,否則我不會告訴父母(當然,如有自傷、傷人之虞,或危及生命則不在此限),而且也要事先讓父母知道此一協議——通常父母在別無他法以及為孩子著想的情況下,都會同意。
接下來,我詫異地發現,初一的琦琦已經開始和男友有了親密的性行為,于是我便再三叮嚀她自我保護和預防懷孕的性知識。由于感受不到我的批判,于是琦琦更加信任我。
由于和男友分手在即,琦琦又因為之前的行為問題受到同學的排斥及學校的不諒解,甚至考慮成為中輟生,我便開始對她進行一連串的“拯救大計劃”。琦琦早熟的心智,也令我與她之間的溝通格外順暢,我常常以這句話作為會談的開場白:“不是一定不能中輟,也不是一定不能懷孕,好!那我們來討論,現在你要找怎樣的工作、每個月賺多少錢來養小嬰兒,不過我看,你媽媽還沒準備好要當外婆吧!”聽我這樣說,琦琦笑了出來。
在治療上,我們朝幾個方向努力,第一是加強母親對琦琦的關心,以及心靈上的陪伴與接納;第二是不要去批判琦琦之前的行為和戀情;第三是開始輔導琦琦融入正常的學校生活,得到同學、老師與學校的再接納。結果相當的成功,琦琦終于又愿意回到學校了,而且學業成績還過得去。
我最近一次看到琦琦,問她有交新的男朋友嗎。她的答案很有趣:“許醫師,你放心,我目前還是交了一個新男友。但第一,因為我沒那么愛他;第二,我年紀還小,還想念書,不想懷孕生小孩,所以也不打算和他發生性關系啦!”看到整件事情有了正面的發展,身為心理醫師的我,內心也感到欣慰不已。
下一篇:姐姐太多了確實拿不定主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的小孩真正提升自信心了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