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吳蓓 上海交通大學理學碩士,擔任過大學物理教師13年。2001年赴英國愛默生學院學習華德福教育,2003年回國。著有《英格蘭的落葉》、《請讓我慢慢長大》,譯有《學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潛能》、《圣雄修身錄》、《圣雄箴言錄》。2005年9月在天通苑創辦北京第一所華德福家庭式幼兒園,后在房山某園開辦華德福實驗班。2007年11月,協助3位家長在西三旗楓丹麗舍創辦華德福家庭園。現為北京華德福教育顧問。
采寫:冷玉斌
2006年讀到吳蓓所著《英格蘭的落葉》,書里那份悠遠、寧靜,貼地而行的教育、生活智慧,和她把整個心靈所有反思奉獻出來的坦誠,深深打動了我。那時怎么也不會想到,五年以后有機會與吳老師完成一次對談。
電話里吳老師親切、隨和,從“自然之友”講起,結緣華德福,一直講到正在進行的冬令營……近幾年,因為一群人的堅持和守望,華德福教育已為更多人所知,所以,對談最終留下的直接關于華德福的內容不是很多,更想將她近十年長長的人生有一個大致的呈現,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讓家長看到,有一種教育理想很深邃,有一種教育實踐很執著,吳老師鮮活地啟示我們,“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這個世界里,孩子和自然更和諧,孩子和大地更親密,孩子和大人更輕松,這個世界,也帶給吳老師很多很多快樂。
談到當年愛默生學院的同伴,吳老師說他們大多是在“尋找”,尋找心靈、尋找生活、尋找傳統,如今在家庭教養這件事上,眾多家長也在尋找,尋找適用的教育智慧,尋找恰當的親子關系,尋找合宜的教養方式。但不用著急,來聽一聽吳蓓老師的講述,愿書外的每一個你,“不斷進步、不斷完善”,努力保持警覺,讓事物順其自然,那么,奇妙的事情就將發生,肯定會找到你想找的,像美國神話學家坎貝爾所說,“遵循你內心直覺的喜悅而行,你就把自己放在一條早已等待你的軌道上——你便開始遇到你想要遇到的人,而且他們會為你開啟心門”。
一定要有辦幼兒園、跟孩子交往的經歷,才能了解華德福教育真諦,書上看得再好還是書上的,只有實實在在做了,你的體會和感受才是最深的。
冷玉斌:大家都知道吳老師這么多年一直在做華德福教育,其實在之前,您已經是“自然之友”的成員,參加環保活動會接觸到教育嗎?
吳蓓:“自然之友”是北京的一家民間環保組織,它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在中小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我參加過幾次環境教育的培訓,在活動和游戲中讓孩子樹立環境意識。
冷玉斌:第一次接觸華德福教育就是跟“自然之友”有關?
吳蓓:德國有個“拯救未來”基金會,他們希望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少走環境彎路,連續四年邀請“自然之友”成員去考察環境教育。在別的學校,老師或學生向我們介紹如何開展環境保護的活動,唯有華德福學校,安排我們觀摩上課,看了以后我意識到環境教育不是一門孤立的課,而是融入到所有課程里,比如老師帶著孩子一起播種、收割、磨面、烤面包,經歷這個過程,孩子吃完面包,老師發現桌上一粒面包屑也沒有。
冷玉斌:還記得當年初見華德福學校的情形嗎?
吳蓓:哎呀,那真是太美了!在秋天,走過一片樹林,身邊飄落下金黃色的葉子,像進了一個公園,根本想象不到里邊有個學校。再往前走出現一間小木屋,是學校自然常識課的教室,木屋外面有一片菜地,還有各種花,像個農家小院。教室里面的裝飾、布置全部來自大自然,小種子和豆粒裝進小瓶里擱在教室一角,還有采來的干花沿墻壁自然垂下來。教室里非常親切、非常溫暖,當時就覺得這是我夢想中的學校,我的女兒在里面上學就好了。
冷玉斌:非常動人的田園景象。
吳蓓:華德福認為環境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每天看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與每天看到花兒綻放、四季變換,地里種子發芽、作物長大,那種心情截然不同。前些天讀葉嘉瑩老師整理的顧隨先生講詩詞的筆記,上面有一句話,印象特別深:真正偉大的詩人,他能寫出偉大的作品,有一半是來自生活,一半來自書本上的學習。我想,現在的人看了那么多書,懂得那么多知識,但生活是貧乏的,孩子周一到周五去上課,周六還要上作文班,沒有生活,寫東西只能是用書上的詞語拼湊。
冷玉斌:跟華德福教育只有一面之緣,之后怎么會想到出國學習?
吳蓓:1999年我去德國接觸到華德福,第二年十月底,又到日本參加華德福亞洲地區會議。開會第一天參觀東京博物館,到達那兒還沒開門,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就在博物館對面散步。我和美國的Jim先生走在一起,交流中講到“Save our children”(拯救我們的孩子),沒想到,他就站在我面前說:“你應該出國學習華德福教育,如果想出去的話,我一定想辦法幫助你。”
回國以后,我想既然有人幫助,對華德福又很好奇,就試試看吧,當時也沒想到后來會完全走上另一條道路。我當時所在的大學同意保留公職一年。第一年學完,我還想繼續學,我就得把檔案從單位轉到人才交流中心,這一轉,命中注定我再也回不去了。
冷玉斌:您是在2001年8月到達英國愛默生學院,這個學院是個什么樣的機構?現在回想起來,在愛默生學院學習主要的收獲是什么?
吳蓓:全世界有幾十所華德福師資培訓學校,愛默生學院成立于1962年,學校有華德福教育專業、藝術專業、英語專業、活力農耕專業,還有講故事專業。
我的收獲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來自課堂學習。有時一上課,老師就提出一個問題,大家分組討論,討論結束便下課。比如開學第一天,讓每個人說說0∽7歲的經歷,六七個人一組。我想這么當老師太輕松了,都不用備課,提個問題討論一堂課,就完成教學任務了。慢慢地我領悟到,有些事情,再好的老師只能給學生一個答案,只能從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分組討論時,大家會從不同角度來看待、闡釋。一學期下來,我感覺到從同學那里學到的不亞于從老師那里學到的。
學期結束,學校對學生的考核也別出心裁。有一門課,老師要求學生把一學期所學內容畫出來。還有一門課是分組表演一學期所學的內容,這樣不同的小組在表演中會抓住本組印象最深的學習內容,各組全部表演下來就把一學期的功課溫習了一遍。
學校設有選修課,我選修的是活力農耕,選擇戲劇表演的同學期末就要匯報演出,我發現,當學生去演出的時候,他們會發自內心、主動地想演好。主流教育是通過考試卷來評定學生的成績,學生感受到的是來自外在的壓力。而匯報演出,學生感受到的是發自內心的壓力,那么多的觀眾在看演出,而且大家都認識,怎么能夠馬馬虎虎?
另一部分收獲來自勞動。我一入學就看見學生們很自然地參加各種勞動,原來學校課程規定了每個學生必須承擔的義務勞動,如準備早餐、辦公樓清潔等。這樣的安排,讓學生感覺到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既享受到大家庭提供的服務,也服務于這個大家庭。
我喜歡在地里勞動。選修課我選擇活力農耕,假期我也選農耕作為勤工儉學的內容。我寫的留英日記《英格蘭的落葉》,其中不少的內容都是來自在地里干活時的感受。
周末,我到中餐館打工,到賓館做清潔工。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壓力,我需要掙錢支付食宿費用。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難得的體驗,在中國我是大學老師,不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我想,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的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錢,讓孩子也去打工掙一點零花錢,這既是生活的一部分,還能接觸不同的人,學會去做事情。
總而言之,這一年多我一邊學習,一邊勞動,一邊成長,感覺非常快樂,這段時光也成為我日后重走一條人生道路的力量源泉。
冷玉斌:留學回國,你就投入實踐了?
吳蓓:我總共在英國學習了十七個月,回國以后,我想不可能辦小學,又不知道怎么辦幼兒園,就先翻譯華德福的書籍,譯好以后卻找不到出版社。一些出版社說現在的書想要家長喜歡就得講如何考上哈佛、北大,華德福教育好是好,讓孩子快樂成長,但沒有銷路。我一直找到第十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算碰到編輯愿意出版。
后來有位家長在網上看到我的文章《參觀華德福學校》,就鼓動我辦一個華德福家庭幼兒園,我當時不知道辦幼兒園那么難,就稀里糊涂辦起來了,后來才發現自己非常無知,好在我和老師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再加上國外老師的幫助,情況才慢慢好些。但也正因為無知,當時學到什么就寫在周記里,所以有了第二本書《請讓我慢慢長大》。
我現在有勇氣到外地講華德福幼兒教育,就因為自己有辦園的親身體驗。一定要有辦幼兒園、跟孩子交往的經歷,才能了解華德福教育真諦,書上看得再好還是書上的,只有實實在在做了,你的體會和感受才是最深的。 吳蓓
下一篇:男孩子必備的四大原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與孩子溝通最易被接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