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人物檔案】
徐靜斐,國際蠶桑學界知名學者。1929年11月出生,祖籍江蘇宜興,是中國畫壇宗師徐悲鴻的長女。1949年1月參軍,同年4月隨軍南下參加南京市軍管會工作,1954年考入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蠶桑專業。1956年后一直在該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我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之一。1984年獲安徽省勞動模范稱號,1986年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并獲“五·一”勞動獎章。
徐靜斐為人正直、刻苦勤奮、生活儉樸、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將南京徐悲鴻故居遺產捐給南師大作美術系作獎學金,又動員子女將唯一一幅徐悲鴻奔馬捐出成立安徽省徐悲鴻教育基金會。1992年被英國劍橋大學收入世界名人辭典。1996年離休后,在原先父親指導的基礎上學習書法、繪畫,每天作畫長達12小時,作品多次在全國書畫大獎賽獲獎。
2011年3月8日下午,一首悠揚的英文版歌曲《雪絨花》從安徽農業大學禮堂飄出,一代國畫大師徐悲鴻的女兒徐靜斐唱起這首老歌,歌詞曲調依然記憶猶新。徐靜斐的另一個身份是安徽農業大學蠶桑系教授。今年已經83歲高齡的徐靜斐老人精神矍鑠,一件黑底紅花的絲絨外套,花白的頭發整齊地別在耳后,白皙的皮膚透著淡淡的紅暈。與人交談起來,普通話說得字正腔圓。談起父親徐悲鴻,她有說不完的話。
1 從勤學苦練中讀懂堅持的可貴
1895年,父親出生在江蘇宜興一個鄉村小鎮的貧寒畫師之家。祖父徐達章是一名民間畫師,在當地小有名氣。耕作之余,在鎮上以裱字賣畫補貼家用。平時家里掛滿了字畫,幼小的父親耳濡目染,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當他要求學畫時,卻被父親溫和地拒絕了。
徐靜斐說,父親曾對她說,自己七八歲時便去幫人放牛。艱苦的環境讓少年徐悲鴻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出于對繪畫的喜愛,他無論在做何種農活時,都會習慣地找一截木棍,有模有樣地在地上畫著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
徐靜斐聽家人說,父親8歲時的一天,外鄉的一個朋友來家中拜訪祖父。那天祖父正好出門了,只有父親一人在家。看到祖父不在家后,那人便走了。“當時的父親雖然不能叫出那人的名字,卻將那人的頭像畫在手心。”她說,“祖父一回到家,父親便將手心的畫給祖父看,祖父一眼便認出了那人正是一個遠房親戚,并連稱父親畫得好。”
9歲時,父親開始跟隨祖父習畫。祖父讓他每日午后臨摹吳友如的石印界畫人物一幅,并學設色。自此,父親與書畫結下不解之緣,并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交給了繪畫。在祖父的點撥下,父親對繪畫的熱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多年來,父親省吃儉用,將掙的錢全部用在繪畫學習上。在父親17歲時,祖父得了重病,父親獨自挑起全家8口人的生活重擔,在宜興的3所學校同時擔任圖畫教師。這3所學校離他家有30多里路,父親總是徒步往返于3所學校之間,從來舍不得乘船和搭車。因為家里無錢供父親讀書,父親沒有進過正規學校,也談不上學歷和文憑,為此常遭人奚落。但是他并沒有絕望,19歲時祖父病逝,父親只身來到上海闖蕩。
1917年,22歲的父親得到了赴法國高等美術學校學習的機會。這一學,就是8年。父親在留學期間,時常每天只帶兩片面包,在法國巴黎盧浮宮一待就是一整天。“父親經常臨摹宮內的名家名作,有時畫著畫著便忘記了吃飯,他的胃病就是那時患上的。”后來在柏林,父親整天在動物園不食不飲畫獅子,游客以為他中了魔。8年的留法生涯,讓父親在熟稔國畫的基礎上,系統學習了素描、速寫、水彩油畫等西方畫技,為他成為一名技融東西繪畫巨匠奠定了基礎。1933年,父親應邀赴法、德、比、意、蘇等國舉辦中國近代繪畫作品展覽及個人畫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循循善誘教女兒快樂學習
徐靜斐是個早產兒,因此父母格外珍惜。父親為她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lily(麗麗),這個名字的外文意思是百合花,父親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像百合花一樣潔白無瑕。靜斐這個名字是后來取的。
童年時代的徐靜斐是在南京中央大學度過的,那時父親正在中央大學美術系任教授。父親工作雖然很忙,但對子女的教育仍然抓得很緊。徐靜斐3歲時,父親便教她背唐詩,4歲時教她學法文。
l934年夏,徐悲鴻從歐洲舉辦個人畫展歸來,十分忙碌,家中也因此不能按時吃飯。遇到這時候,靜斐急切地盼著爸爸回來。
一天,父親剛踏進家門,靜斐就高興地撲到爸爸懷里說:“爸爸,飯菜都涼了。我肚子餓得咕咕直叫。”父親親了親女兒那圓圓的臉蛋:“餓得直叫也不能忘了老規矩喲!”“沒忘,法文字母我都會背啦!”父女倆走進屋里。墻上貼著法文字母表,靜斐用悅耳動聽的聲調熟練地背了一遍。然后把頭一歪,得意地說:“爸爸,我可以吃飯了嗎?”父親搖著頭,微笑著對女兒說:“今天還得增加一個新節目。”靜斐嘆了口氣說:“可我的肚子直叫呀!”“忍耐點,讓它再叫一會兒。”父親說,“麗麗,你能把字母默寫下來嗎?”麗麗自信地點點頭。父親說:“若是一個字母寫得不對,我可要刮你的小鼻子喲!”可調皮的靜斐趁爸爸不留神的功夫,先踮起腳,用手指在父親的鼻子上勾了一下。父親笑道:“你這個小麗麗,又占爸爸的便宜啦!”父親說一個字母,小靜斐寫一個字母。爸爸一念完,她就寫完了。父親滿意地給她打了100分。
小靜斐高興地拍著手跳起來。
“麗麗,你別高興得太早了,還得背誦一首唐詩呢!”“那好,我就背誦李賀《雁門太守行》吧。”小靜斐站好姿勢,一本正經地說:“背錯的地方,請爸爸徐先生指正。”
“你看,又和爸爸開玩笑了。”
小靜斐提高嗓門背誦道:“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父親笑了,說了聲:“蠻好,請吃飯!”父女一起樂了起來。
吃飯時,如果發現孩子把飯粒撒在桌子上,父親總要孩子們拾起來吃了。并且經常教導孩子們說:“你們天天吃著雪白的大米,卻不知道艱難,這可不行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徐靜斐從小養成了愛學習、能吃苦的好習慣。
3 做人要像作畫一樣求真
“父親并沒有用過多的言語告訴我如何做人,但我從他的言行中學到了許多。”徐靜斐說,“父親一生求真務實的人格如他的畫格般閃耀。”
在靜斐讀初中一年級時,有一次,和哥哥跟著父親和他的學生去四川青城山寫生。山頂上霧靄蒙蒙,徐靜斐跟其他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畫著山頭對面的紅磚瓦房和綠樹果園。一會兒功夫,自覺畫得不錯的她把作品拿給父親看,沒想到卻遭到了父親的全盤否定。“山對面瓦房的一塊塊磚瓦的輪廓你都能清晰可見?你覺得這樣真實嗎?”說罷,父親讓她重新將那片瓦房畫成虛態,并告誡她,“真就是真,虛就是虛,不必刻意隱瞞或表現,作畫是這樣,做人也是這樣。”
從那以后,這句話成了徐靜斐的行事準則,她說就是這句話讓她受益一生。
徐靜斐說,父親治學嚴謹,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關懷備至。徐靜斐回憶說,上世紀40年代,父親擔任北京藝專校長時,一個衣衫襤褸的窮孩子從西北老家徒步幾個月,趕去北京向父親拜師學藝。“當時那孩子到了我們家門前,身上又臟又臭,但是懷里揣著一疊自己的作品。父親將畫卷打開,看到他的作品后,眼前一亮,連稱他天資過人。”她說,父親將他帶回家換洗衣服、吃飯。隨后的日子,父親讓他一面在課堂旁聽,一面在學校里刻鋼板掙錢。一年后,掙得學費,小伙子成功考上了北京藝專。后來,小伙子在父親的指導下勤奮學習,成長為一位有名的大畫家,他就是韋江凡。1947年,南昌實驗小學劉勃舒寫信求教于父親,父親每次都親自指點,共通了十多封信,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他。被稱為具有“蠟燭精神”的艾中信在父親身邊任助教,在油畫創作中多次獲得父親的指導,后也成了桃李滿門的美術教育家。父親用他那顆滾燙的愛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新人。
4 父親言行激勵女兒一生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父親的人格鮮明,當年,他拒絕給蔣介石畫像時是如此的干脆。同時,他又心系國事,關心民間的疾苦。為了營救共產黨員田漢,他不顧個人安危,奔走疾呼;為了宣傳抗日,不顧勞累,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并和泰戈爾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這便是父親人格的魅力。
靜斐13歲時,隨著父親徐悲鴻來到重慶,進入沙坪壩的中央大學附屬中學讀書。1948年高中畢業后,考取了金陵女子大學醫學預科班,準備去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但母親蔣碧微反對女兒學醫,便通過關系,將女兒從醫學預科轉到了外語系。
徐靜斐在學習上非常刻苦,一年之后,她以優異的成績成了飲譽金陵女子大學的高材生,同時還擔任一年級學生會的學習部長。受金陵女子大學地下共產黨員的影響與幫助,徐靜斐積極參加了金陵女大的“讀書會”,這是一個由進步學生組成的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在這里,徐靜斐讀了不少進步書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之后不久,她接到了一份中央黨組織同意她去解放區的通知,就這樣,徐靜斐告別父母投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
1949年4月,徐靜斐隨中央一野戰軍黨委派遣的金陵南下干部支隊,參加接管南京的工作,不久又被派往安徽工作。1954年,安徽農學院招收一批調干生,徐靜斐毅然報了名。此時,她正懷著她的第3個孩子。肚中的孩子已有8個多月了,她的腳腫脹得連鞋都穿不上,當她挺著一個大肚子走進考場時,在場的人都用一種驚奇的目光望著她。不久,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安徽農學院錄取。
在農學院幾年的學習期間,徐靜斐既要帶孩子又要讀書,還擔任班上的主要干部。在校期間,徐靜斐總以父親為榜樣,常常想到父親在法國留學時,每天只能吃兩片面包,就能堅持1十幾個小時的學習。于是,她就咬緊牙關,克服了眼前的所有困難,終于在畢業時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而留校當助教。
此后,徐靜斐雖說有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但她的人生道路仍然是十分艱難。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每一次政治運動一來,她幾乎都要受到打擊。原因是因為母親蔣碧微解放后去了臺灣的緣故。在那些日子里,徐靜斐仍然一絲不茍地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終于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使自己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農學方面的專家。
1963年,徐靜斐在研究蠶神經內分泌的過程中,發現了蠶的另外兩群新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她的這一研究成果在國際蠶學研究界受到了重視,并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空白。1979年徐靜斐開始從事遺傳距離預測水稻雜交優勢的研究。1981年,此項研究成果獲國家農業部農牧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983年,她帶著一篇用多元分析預測水稻雜交優勢的論文赴印度新德里參加第15屆世界國際遺傳學大會,在會上她應邀宣讀了自己的論文。她的研究立即受到了同行專家的好評。徐靜斐的這一研究成果,也填補了國際多元分析預測作物雜交優勢的空白。因此,徐靜斐198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徐靜斐在生活上始終保持著父親的風格,生活儉樸,從不亂花一分錢,然而她對別人,對社會從不吝嗇,總是竭盡全力幫助他們。20世紀80年代以來,徐靜斐為南京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希望工程、春蕾工程以及扶貧賑災捐獻的財物及人民幣總共價值65萬多元。1994年,徐靜斐因扶貧成績突出,獲國家科委頒發的“振華扶貧服務獎”。
1996年,從教學科研崗位退下來的徐靜斐教授并沒有閑下來,或許是自幼受父親遺傳基因的影響,她重新拿起了畫筆,每天起早貪黑地刻苦習畫,很快就會畫各種花鳥畫、工筆畫及其他一些小寫意畫。“我喜歡臨摹父親的馬。畫了十幾年,作品也有2000多幅,但只要我還能畫得動,我就會一直畫下去。”徐靜斐說。
(本報記者張萌根據《徐悲鴻一生》、《徐悲鴻女兒回憶往事》整理)
下一篇:接受自己的感覺輕松做辣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領導力后天煉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