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家長都會感慨現在的孩子太“獨”了,在他們眼中“孔融讓梨”是因為梨上有蟲子眼,不好吃。他們很難理解什么是“分享”,習慣了“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稍稍拂逆他的意思,他便會大哭大鬧。
這種“以我為中心”是嬰幼兒心理活動的思維特點。“以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會使孩子把它處處表現在生活中,“人人為我,我是中心”,慢慢地行成習慣。這不僅將會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更重要的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思維成長。所以,我們要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改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認識和行為。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關心他人”的良好情感。
上個周末,我們在四級三班做了一個“我試盲人”的主題體驗活動,家長們領著自己的寶寶來到戶外。我們給每一位寶寶都蒙上眼睛,先讓他們在路上行走,感受盲人世界的不便與恐懼。平時膽子比較大的男孩子們伸著小手保持平衡辨別著方向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走,而膽怯一些的女孩子們沒走出兩步便哭了起來,或是蹲在地上再也不肯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再讓爸爸媽媽們領著小朋友們在盲道上行走,同時經歷上下樓梯、走過街天橋等挑戰。蒙著眼睛的小朋友緊緊拉著爸爸媽媽的手,站在過街天橋上聽著耳邊轟鳴的汽車聲、路人的談話、商販的叫賣等等的喧囂,用他們的耳朵和內心去體會這個與平日看似相同的世界。
當摘下蒙著眼睛的手帕時,小朋友們會有怎樣的體會呢?
嘟嘟說“真可怕啊,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到,我都不敢走。”
炎炎說“幸虧媽媽扶著我,不然我都要撞樹了。”
格格說:“做盲人真慘,我不要做盲人。”
路寶說:“還好走那個小格子路要好一些,以后我們要把這個路讓開給盲人走。”
惠惠說:“爸爸以后開車不要亂按滴滴了,真嚇人啊。剛剛我走的時候,有滴滴響,我都嚇的哆嗦了。”
壯壯說:“以后看到盲人出來走路,我要上去扶他。盲人太不容易了!”
……
體會盲人世界的不便,感受無助時渴望被幫忙的心情,理解爸爸媽媽以及同伴對自己生存和成長的意義,思考我們能為這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做些什么,并且怎樣做才不會妨礙他們,怎樣做才可以讓他們更為便利的出行與生活,這些道理不用說教只是以一次小小的親身體驗活動,便讓小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內心世界鐫刻下永恒的記憶,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啟迪孩子內心深處的“同理心”培養他們的“共情”意識,老師和家長要多做少說。
在一年當中小朋友會經歷很多的節日,每一個節日會感受不同的喜悅,體會節日背后的文化與傳統,這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好機會。例如在小朋友過生日的時候,不僅能夠收獲到禮物和祝福,也要讓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的辛苦與付出,讓他們為爸爸媽媽也準備一件禮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要告訴他們爸爸媽媽的生日、爺爺奶奶等長輩的生日,讓他們學會體貼與惦記別人。春節、母親節、清明等等節日也都是非常好的時機,家長和老師要把握好這個契機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
又到重陽節,很多家長會帶寶寶和老人去登高賞景,也會在家里擺宴聚會。我們在這個時候常會聽到小朋友這樣說,“明天我爸爸帶我去香山看紅葉。”“紅葉有什么好看的?我們去花卉大觀園看菊花。”“好看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爸爸訂了大閘蟹。有十只呢!”
登高、觀景、賞菊、品蟹都是重陽節的傳統,但在這傳統的背后是敬老愛老的內涵。如何讓小朋友透過形式體會本質呢?
我們在今年的重陽節帶小朋友們去了一個特殊的地方,敬老院。
敬老院,我一直很奇怪這個名字的由來,從字面含義理解是敬愛老人的院子、居所,被敬愛的對象是老人,但實施敬愛的主體呢?究竟是這里的工作人員還是住在這里的老人們的兒女呢?如果真的孝敬老人,又怎么會把老人送來這里與同樣晚景堪憐的老人一起過群居生活呢。也許兒女們有很多理由,孩子小、工作忙、照顧不過來,敬老院有專業人士服務,老人住在這里比較方便同時又很安全……等等,但是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
我們選擇的是一家平民化的敬老院,而不是那種四和院、高檔公寓、聯排別墅標準的。當我們進入敬老院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房間,每個房間里有四張床,床上或躺或坐著年邁的老人,在他們的臉上我們沒有看到許多電視宣傳片里那種幸福的發自內心的燦爛笑容,也沒有看到整齊的光鮮時尚的統一著裝。我們看到的是蒼老的容顏、茫然的神色與半新或是略顯陳舊的衣服。
“走吧。都去活動室。”院長讓工作人員動員所有的老人都來到大活動室。
院長說了開場白,孩子們開始表演節目,武術、歌舞、童話劇等等,孩子們非常認真,表演都很出色,還把自己親手制做的小禮物送給老人們,圍著老人們聊天,一起做手指操,背兒歌,說故事。
老人們被天真的孩子圍在當中,表情也變得柔和慈祥起來,有的老人眼里含著淚花;有的老人緊緊拉著小朋友的手,從兜里掏出糖果硬塞給他們;他們和藹、慈祥、可親,但是眼中都是難掩的失落與感傷。因為孩子的童顏雖然燦爛可愛,活動也是真摯快樂的,但是我們原本都是素不相識的,短暫的相聚過后便要各自離開,在此時我想所有老人心中最想見的最惦記的應該還是他們的兒孫。
當我們離開的時候,有的老人悄悄扭過頭去,有的老人則用蒼老的手抹去眼角邊的淚水,然后再跟我們揮手告別。
院長把我們送到樓下,心情復雜地告訴我們:“我們這兒的老人有的都已經住了八九年了,從來了就沒有離開過,即使是過年、過生日都是在這里度過的。家里人半年一年的來看看的還是好的,還會引起其他老人的羨慕。更多的家里人一次也沒來瞧過……。”
心里非常酸澀,不知說什么好的時候,聽到月月說:“老師,你看那個奶奶還沖我們招手呢!”
大家回首望去,二樓窗前有好幾位老人拄著拐杖站在那兒沖我們揮手告別。
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齊聲喊到:“爺爺奶奶再見,我們還會再來的。”
上了車,每個人的心情都很沉重。老人們寂寞的神情蒼老的容顏深深地留在我們的腦海中。他們當中也有曾經在事業、生活中獨領風騷的能人,也培養了出色的兒女,也有著許多許多的令人稱道的往事。但是如今一切都過去了,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們遠離親人獨居在此,平靜而又無可奈何地度過最后一程,雖然內心渴望親情,渴望兒孫們的探望與相聚,但是他們只能把孤獨與寂寞壓在內心深處,面上依舊是為了孩子選擇理解、選擇寬容。
我不知道這次敬老院的活動對于小朋友們的觸動有多大,但是他們確實更懂事了,回到家以后他們會先跟爺爺奶奶打招呼,會把好吃的東西硬塞到他們的嘴里,會催著爸爸媽媽去看姥姥爺爺。會在臨走的時候,不停地沖他們招手,會把最燦爛的笑容呈現給老人。
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多了,可以接受的引導與信息也很多,將感受到的情緒、美好的感情付儲于行為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孝順”、“勤儉”、“友愛”、“善良”這些美好的品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通過自己的言行“種下一粒種子”,便會在孩子身上收獲豐碩的果實。
下一篇:適應環境才會更快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玩商”鍛煉孩子的創造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