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第一次看到這個7歲的女孩子時,印象很深刻。她精力旺盛,手腳都不閑著地滿房間亂轉,小臉上眉頭皺得緊緊的,一臉的煩躁表情,對別人說的話根本不予理會。
家長反映:孩子很聰明,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上課的時候隨時會大喊大叫。在同學當中很不合群,總是孤獨一個人,沒有朋友,也沒有人愿意跟她一起玩,還很容易跟別的同學起沖突。老師也不喜歡她,總是給家長投訴她的不良表現:在同學之間不能友好相處,說話太尖酸刻薄,喜歡罵人,常常跟同學發生肢體沖突。不聽老師的招呼,自以為是,情緒反常不平穩,總是會突然在課堂上大吵大鬧。
家長認為老師不喜歡孩子,可能是因為沒有送孩子去上她的補習班;跟同學的關系不好,是因為有一個女孩子特別壞,總是要欺負她。
女孩子跟幾個孩子一起參加情商技能訓練,幾乎每一次都會在課堂上出狀況:比如突然叫喊著說要喝水,而且要立刻喝;突然又哭天抹淚地說自己的筆壞了;跟坐在一起的同學爭吵等。任何要求得不到滿足,她都會大喊大叫,大聲哭喊。而媽媽卻很少阻止她,只是在一旁看著,不著急,也不生氣。
女孩子說話時很少看人,一直都很煩躁,想做什么就要立刻去做,否則就不高興。或者在做事前先談條件,稍有延遲就開始耍賴。媽媽始終被其控制,沒有任何辦法去引導或幫助孩子。
第一次做沙盤時,她反復做好又反復推翻,最后的結果是一塌糊涂,沒有交出一個完整的沙盤畫面。嘴里一直在不停地抱怨:“你想要什么樣的啊?你到底要什么樣的啊?”
“你要我做什么樣的?你說嘛,我真不知道。”
“我做不好怎么辦?我什么都做不好的。”
“我做壞了怎么辦?你要我賠嗎?”
“你要這個做什么?你怎么跟我們老師一樣煩人?”
“這是作業嗎?你要打分嗎?多少分及格啊?”
第二次來,我依然告訴她:“在這里做沙盤或者畫畫都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想做成什么樣子都可以。”
“可是我不喜歡做什么破沙盤,可以做別的事嗎?”
“喜歡畫畫嗎?”
“那你給我看看別人畫的畫好嗎?”
“好啊,別人做的沙盤模型也有畫冊,你慢慢看吧。”
女孩子邊看邊批評:“這個是什么呀,畫得好丑……哎呀,這個太好笑了,好幼稚呀……這樣的畫也行嗎,如果是我們老師肯定會批評的……”
“在我這里小孩子不需要畫很漂亮的畫,也不分對錯和好壞,只要你喜歡,畫成什么樣子的都可以。”我再次認真地重申一遍。
女孩子明顯地松了一口氣,好像放心一些了。
“那我先去看看沙盤吧。我只是看看啊。這么多玩具都可以隨便用嗎?”看她的樣子似乎把第一次的事完全忘記了,而是第一次接觸沙盤。
“哎呀,是誰把這個娃娃摔壞了?真不乖!真壞!哎呀,這個桌子的腿也斷了,是誰搞破的?怎么辦?”她大喊大叫、表情夸張地看著我。
“有的東西不太結實,如果拿的時候不小心,就會損壞或者摔到地上,所以我會告訴每個小朋友,取放的時候小心一些就行了。”
“那我怎么用啊?太壞了,應該要他們賠一個新的。”她滿臉譴責地舉著兩個壞玩偶。
“東西用久了都會損壞的,不會有人故意破壞。沒有關系啊,你可以把摔壞的娃娃當殘疾人模型用,也可以在沙盤里安排一個木匠來修理壞桌子啊。”
“可以這樣嗎?好吧,那我試試吧。”她的語氣突然間輕快起來。女孩子似乎終于滿意了,安心開始做沙盤。也許她已經得到了內心想要的答案:畫不好畫不會被批評,不小心搞壞了玩具也不會受罰……既然是安全的,那我愿意“試試”。
女孩子的媽媽因為一些個人的成長經歷,無力感很強,在對待女兒的態度上,經常表現得束手無策。而爸爸癡迷電腦游戲,下班回家除了吃飯,其他時間幾乎都耗在了電腦前面,對家務和女兒的事很少過問。
有一次,女孩子在沙盤上,擺了一只公雞和一個美麗的小天使,告訴我那是哥哥和妹妹在一起玩耍。過了一會兒,她莫名其妙地變得煩躁起來,使勁兒地把公雞深深地埋進沙里,并且堆成一個小沙包,然后把小天使放在頂部,站在旁邊仔細欣賞。
看著看著,她突然狂躁地一把打翻小天使,抓起沙子不斷往天使身上灑,然后沖出沙盤室大吵大叫:“媽媽,我要回去,你答應帶我去公園的,你答應我的,快點走……”
把她安撫下來以后,我問媽媽:“你還有一個孩子嗎?”
媽媽哭了,在女孩子之前,有一個男孩子,非常討家人喜歡,卻不幸在1歲多時夭折了,這一直是爸爸媽媽心里最大的痛,也是兩人之間關系的陰影。
“女兒知道嗎?”
“我告訴過她,曾經有一個哥哥。”
“關于哥哥,你是怎么給她解釋的?”
“我說是他不聽話,所以爸爸媽媽不要他了。”媽媽的動機是為了讓孩子聽話,孩子那里接收到的信息卻是:如果我做得不夠好,爸爸媽媽會像對待哥哥一樣不要我了。帶著這份很深的恐懼,又受到年齡和能力限制,孩子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所以隨時處于煩躁不安的狀態,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輔導幾次后,孩子已經跟我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系,但時不時會突然給我一個考驗:“張老師,我給你出個謎語好嗎?我最最討厭一個字,誰都猜不到是什么,媽媽也猜不到,你知道是哪一個字嗎?”
“乖。”
我也不知是否正確,當時是憑感覺脫口而出。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非常激動地沖過來,一把摟住我的脖子又笑又跳:“我最喜歡張老師了,別人都猜不到,你一下就猜到了,我太喜歡你了……”
“那你要告訴我,為什么最討厭‘乖’字?”
“因為我就是個不乖的孩子啊。”
孩子說得輕松無所謂,我聽了心頭卻很沉重。這又是一個被貼了“標簽”的孩子,才7歲的孩子,只是一張未經描繪的白紙而已,卻被身邊重要的成人有意無意地定型為“不乖的孩子”,最可怕的是孩子輕松地認可了,也難怪她在學校或培訓班里,總會以“壞孩子”的形象和身份去做事,因為她本來就是“不乖的孩子”。孩子越來越喜歡跟我說心里話,情緒慢慢開始穩定。
“張老師,我告訴你爸爸為什么總打我,這是秘密,好嗎?”
“那你告訴我吧,為什么?”
“爸爸不喜歡我看電視的時候把聲音開得太大,我卻故意把電視聲音放大。”
“你故意這樣做想得到什么呢?”
“我要他追我唄,我一看到他過來就跑,爸爸就追,追到了就打我。”
“有跑贏的時候嗎?”
“沒有,每次我剛跑到門口,還沒有來得及穿上鞋,就被爸爸抓住了,嘻嘻。”
孩子說這話的時候沒有傷心,也沒有不高興,反而顯得很開心。我明白了:孩子是故意用搗亂挨打的方式引起爸爸的關注。
……
“張老師,你有丈夫嗎?”
“有啊。”
“你有愛情嗎?”
“有啊。”沉默。
我等了一會兒問她:“然后呢?”
“好啊,有了愛情你就有了生命的全部。”
“如果沒有愛情呢?”
“那就只有生命的一半唄。”
“是誰說的?”
“我說的唄。”
我不能確定她如此成熟的話究竟是從哪里學來的,過了一會兒又問她:“爸爸和媽媽之間有愛情嗎?”
她不說話,用手做成沙漏反復操作。突然間輕輕嘆了口氣:“唉,可能有吧,媽媽經常說爸爸把她騙來就不管了。”
不懂孩子的愛,如何愛孩子
孩子感覺不到爸爸的關注,也不明白父母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爸爸的冷漠、媽媽的無力,讓孩子一點也感受不到安全和支持。所以,在很多時候,她需要把自己武裝成小刺猬一樣到處惹事,以此來證明自己可以保護自己。同時,在內心深處,又特別渴望父母之間能夠有她理解的、像生命一樣重要的“愛情”,使自己能得到家庭更多的溫暖和關懷。
兒童中期就開始產生的自我防御機制,使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困難歸咎于外在的世界。當孩子用合作性的方式沒有達成滿足需求時,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轉而以破壞性的方式去保護自己并且達成目的。
有的孩子在不斷被批評或否定面前,會選擇沉默或者無為來逃避被評判,漸漸變得自我封閉、沒有自信。有的孩子會選擇攻擊性言行爭取權利,比如此個案中的女孩子,由于沒有很好地適應學校和社交生活,又沒有被父母和老師很好地關注與引導,她為了自我保護,發展出具有攻擊性和敵意性的行為,來應對現實當中的壓力和失敗。
在一定程度上,雖然自我防御機制對個體有益,但過度使用則可能帶來問題,如信念或者行為的扭曲。這種方式雖然緩解了對安全缺失的恐懼感,但是,當這些防御機制失效時,結果會導致個體更加頻繁地產生更大的焦慮。
家長能夠在這方面幫助孩子的,除了更多的關注和耐心,還要學習一些相應的知識,有效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釋放壓力,用更積極正向的態度適應環境和人際關系。
下一篇:良好的語言示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以夢為馬,到更遠的地方去!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