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爸爸去哪兒》的熱播,不少年輕父母在網上也掀起了育兒觀念大討論,有人喜歡林志穎那種擅長親子溝通的爸爸,有人喜歡郭濤那種霸氣的爸爸,有人則欣賞張亮那種親和的爸爸。“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再度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專家指出,爸爸在育兒過程中的作用無可替代,但不同年齡段爸爸的角色作用各不相同。如何做一個好爸爸并無統一樣本,需要自己找到最適合的狀態。
爸爸不能當甩手掌柜
“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爸爸回家就上網。”近日網絡上流傳的這句俏皮話,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而某幼兒園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目前幼兒教育中媽媽的參與程度遠遠超過了爸爸,有近七成爸爸基本淡出幼兒教育。那么,在孩子成長的最初幾年,爸爸真的能當一個甩手掌柜嗎?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原主任張思萊告訴記者,“父親”這個角色在育兒過程中是不可缺席的。從心理學和教育學角度上說,父子間的交往與母子間的交往內容和方式是不同的。
父子之間的交往滿足了嬰幼兒早期心理發展的內在需要。教育研究表明,由父親帶大或參與帶大的孩子具有積極的個性品質,獨立性比較強,處理問題堅韌、自信、果斷。男孩子可以從爸爸那兒學習男子漢的陽鋼之氣;女孩子也會從父親那里學習如何與異性接觸和交往。
父子之間的交往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學習更多的社會交往技巧,有助于以后與小伙伴的交往,乃至于將來搞好人際關系,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
育兒初期應關愛新媽媽
雖然很多爸爸有了孩子后也是欣喜若狂,很想為養育孩子出一份力,但苦于找不對方法,最后漸漸在育兒過程中淡出。
家住青年路的倪先生看了《爸爸去哪兒》后就很感慨,雖然節目中有些爸爸的表現被詬病,但回想自己7歲兒子的成長經歷,他發現如果自己置身其中,恐怕連半天都堅持不下來。在兒子出生前,倪先生剛剛跳槽到一家公司,早上出門孩子還沒醒,晚上回家孩子已經入睡,雖然他也很想照顧孩子但無暇顧及,時間一長,他漸漸發現,孩子有事也不愛找他。
對于倪先生這種有心無力或一些有力無處使的爸爸,心理咨詢師劉淑清指出,父親在育兒過程中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作用。在0—3歲這個階段,事實上媽媽占有絕對的地位,要遠高于爸爸的作用,因為這個階段媽媽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養育責任。
不過,劉淑清指出,這個階段爸爸也不可缺席,除了幫媽媽分擔一部分養育的責任外,爸爸要多關注媽媽,讓媽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依靠。很多爸爸在孩子出生后,就不關注孩子的媽媽了,這樣媽媽的情緒就會受影響,進而也會影響到孩子。
孩子3歲后就是好伙伴
劉淑清指出,孩子3歲以后,爸爸的地位和作用就大幅提升,其重要性甚至要高于媽媽。
張思萊指出,一般來說,父親與孩子游戲的時候多,父親更喜歡和孩子做大運動的游戲,而且偏重于肢體運動和觸覺上的游戲,花樣繁多,玩法新異且具有很大的刺激性,非常容易激發孩子的興趣,因此提高了孩子對外界反應的敏感性,而孩子從爸爸那里也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稍大一些的孩子在游戲時往往更希望和父親在一起,因為父親是他最好的游戲伙伴。
在與父親的游戲中孩子不但能夠積極參與,且學會了合作和平等的交往,當游戲出現困難時爸爸一般都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拓寬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堅忍不拔的毅力。
劉淑清也提醒,為了培養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性,即便是之前在育兒過程中參與甚少的爸爸,這個時候也應該逐漸進入育兒過程,并成為主導角色。
她還提醒,為了讓爸爸逐漸適應其育兒角色,喜歡大包大攬的媽媽應該適當往后退一退。
好爸爸無統一樣本
在圍觀了《爸爸去哪兒》里各路明星的育兒觀后,很多爸爸在熱議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煩擾很久的問題:怎么才算是一個好爸爸?是林志穎這樣的完美奶爸,張亮這樣的親和爸爸,還是像郭濤這樣的甩手爸爸?
劉淑清指出,科學育兒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而好爸爸也沒有固定的樣本。她指出,父親的個性本就千差萬別,有的本身比較嚴厲、有的則比較溫和,不管是讓嚴厲的人假裝在孩子面前扮溫和,還是讓溫和的人假扮嚴厲,都是不可取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敏銳的觀察力,一看你就是假的。
至于如何找到當好爸
爸的竅門,劉淑清認為,每個爸爸和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有差異,爸爸要找到讓彼此比較舒服的一種狀態,并不斷調適。爸爸們不要一味讓孩子照著自己的想法來,一定要平等地溝通,這樣才能找到親子關系中的平衡。
此外,爸爸也不妨適當減少一些應酬,多留時間給家人和孩子。而且一定要放下在外面的面具,拿出本我與孩子相處。
在孩子的生活中,爸爸那種潛移默化的關懷教育,對男生尤其重要。如果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參與度不高,男孩子容易少了陽剛之氣,變得有點“娘”,女孩會在無形中承擔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像“女漢子”。
溝通中要與孩子共情
面對孩子的哭鬧和情緒,節目中五個爸爸的表現大有差異,其中粗暴對待孩子的情緒備受詬病。而現實中,很多爸爸面對這一情形,也是簡單粗暴的一吼了之。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很多爸爸都會先批評教育,再耐心講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可實際上,這種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劉淑清指出,這是因為育兒過程中缺少與孩子共情。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并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與感受。和孩子共情,需要爸爸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齡,根據孩子的閱歷、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緒調節水平來理解孩子的心靈,感受孩子的困惑煩惱與喜怒哀樂。
一旦與孩子共情以后,爸爸就不會覺得孩子的行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會認為孩子的事情無足輕重或者小題大做。而得到爸爸的共情,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接納與尊重,也就對爸爸產生信任與安全感。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孩子的心情才會平靜下來,才有可能進一步接受爸爸的批評與教育。
下一篇:小孩睡覺打鼾可能導致發育遲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1歲了只愛喝奶不愛吃飯,為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