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十字路口,隨時都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而父母是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不可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那就要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孩子會真切地感受到生存價值,更清晰地認識自我。
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
一個8歲的女孩,在一次集會上,毫不猶豫地前去采訪當時英國的搖滾歌星喬治。她不停地問這問那,直到喬治有些不耐煩地說:“快點提出你的難題吧!”那個女孩卻自信地回答道:“先生,這應該由我決定。”
看完這則新聞后,我為這個勇敢的女孩拍手叫好。她知道有些事情是她可以自己決定的。但是中國的很多孩子,都缺乏這項能力。
在國外,如果一個4歲的孩子鞋帶開了,你彎身去幫他,他會說:“我已經4歲了,自己可以系好。”他的意思是他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是中國孩子,他會傻傻地站在那里,等你為他系好鞋帶。
難道是因為我國的孩子天生就缺少這項能力嗎?不是的,這是教育的差異所致。你用成人的思維為孩子指明方向,明確告訴孩子怎么做,這剝奪了孩子自己決定的機會。你自己付出辛勞,又減少了孩子的鍛煉機會,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要求孩子乖、聽話,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無責任感,縱容孩子的依賴,孩子不會用自己的腦筋思考問題,唯唯諾諾,或者事事靠你給她做決定,將來步入社會,恐怕也很難有所成績。
有了這樣的見聞和感受,在教育桐桐的時候,我就很注意鍛煉桐桐的獨立性,桐桐可以自己做決定。獨立做事的時候,我都給她機會,即使有時候她不喜歡做,我也會努力說服她自己去做。
我不喜歡別人把我的女兒定義為“乖孩子”,我也不要求她聽話,相反,我很希望她可以有自己的主見,那樣,即使我和妻子都不在她身邊,我們也會放心。
有一次,我送桐桐上學。路上車很多,因為堵車,桐桐遲到了。桐桐怕老師批評自己,哭著要求我把她送進教室,她知道我和老師關系不錯,如果我送她到教室,老師就不會批評她了。
但是,我沒有那樣做,我斷然拒絕了桐桐的要求,告訴她:“你現在可以回家,也可以自己進教室,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做決定吧!”
我想讓桐桐知道,有些事情,她是可以自己做的,同時,結果也是需要她自己負責的。有了這樣的意識,桐桐自己去了教室,向老師說明情況。老師不但沒有批評她,還夸她是愛上學的孩子。
有了這次愉快體驗,桐桐變得有主見多了。
當我問桐桐“你是要喝牛奶還是喝果汁”時,她也不會再說“什么都可以”,而是會說出自己是喝牛奶或是果汁。
這是我希望看到的。
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見采訪國際象棋棋后謝軍和她的媽媽。謝軍媽媽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電子工程師,看到謝軍喜歡下象棋,不禁為她的學業和前途所擔憂。于是,她們母女倆做了一次促膝長談。
“你特別喜歡下棋,是吧?”媽媽問謝軍,謝軍點了點頭。
媽媽嚴肅地告訴謝軍:“好,但是你要記住,下棋這條路是你自己選的,今后,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謝軍將媽媽的話記在了心里。
謝軍后來取得的成功和當時媽媽那番話是有直接關系的。她很感謝媽媽給她自己獨立做主的機會,也感謝媽媽對她的尊重和信任。
媽媽正是把決定的機會交給謝軍,謝軍也做到了對自己負責,從而做出了讓媽媽吃驚的成績,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有專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小狗出生后,將它放在軟包裝的房子里,防止它碰疼,時間長了,“軟房子”的小狗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能力,甚至用鼻子去聞蠟燭,結果把鼻子燒焦了。
對于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讓他自己嘗試了,他才可以更深入地認識生活。
孩子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十字路口,隨時都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而父母是不能代替孩子。父母不可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那就要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孩子會真切地感受到生存價值,更清晰地認識自我。
下一篇:是父親也是孩子的玩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學習無往而不勝的“利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