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汶川大地震牽動著所有人的心。雖然發生在千里之外,但電視等媒體的現場報道使得我們同步感受著災難的慘況。與成年人不同的是,年幼的孩子會對災難和死亡產生更多的驚恐和疑問,這也許是他們第一次面對這些問題。
怎樣引導身邊的孩子正確認識災難和死亡?這是地震災難帶給震區之外的家長們的一道新課題。及時開展生命教育,是幫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心理反應
兒童有別于成人
當人們經歷或目睹了地震這樣的大災害后,心理難免遭受創傷,往往會感到極度害怕、恐懼、無助,并出現焦慮、憤怒等一系列應激反應。
兒童心理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杜亞松教授告訴記者,面對地震這樣的大災害,兒童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創傷,并且比成人更為脆弱,即使只是間接接觸災害的兒童也可能出現不同于成人的心理反應。
這種心理反應首先會表現在情緒上:孩子會感到恐懼、害怕,有的會不斷哭泣,出現緊張、擔憂、迷茫、無助的表情;有的會難以入睡、淺睡多夢、易驚醒;還有的會出現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哮喘、蕁麻疹等生理反應,這往往是因為過于緊張焦慮造成的。
其次是行為反應:比如發脾氣、攻擊行為;過于害怕離開父母或親人,害怕獨處;有些孩子會突然“變小”,出現遺尿、吮手指、要求喂飯和幫助穿衣等小時候的幼稚行為;有些兒童還會出現情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與他人發生矛盾等。
尤其是在地震中身體受傷的兒童、以往遭受過災難或創傷事件的兒童、殘疾兒童,或曾有過情緒、行為問題以及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等兒童,更容易受到精神的創傷。
直面災難
讓孩子學會正視
有些孩子會在災難過后立即出現上述心理反應,也有些孩子則會在災難發生后幾天或幾個星期后才表現出來。一般來說,這些急性應激反應會在兩三天后逐漸減輕,多數在30天內就會明顯緩解。
但少部分孩子的心理創傷會延續數月,甚至數年,表現為一種“創傷后應激障礙”。災難片段會始終在他們的腦海中或夢中反復閃現,使他們不愿意在原來的環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現得過于警覺。為了避免這類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成人應當盡早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杜亞松教授指出,面對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家長首先應當理解他們的種種心理反應,幫助孩子穩定情緒。傾聽孩子的各種表達,允許他們哭泣,不要批評他們暫時出現的幼稚行為。
成年人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恐懼、焦慮等情緒,應及時處理自己的壓力并調整情緒。因為家長穩定的情緒、堅強的信心、積極的生活態度,會使兒童產生安全感。
孩子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大災難,家長更重要的是要向他們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有些年幼的孩子甚至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乖、做錯了事,所以大地“發怒”了。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或老師要告訴他們,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也可以與他們談論自己遭遇自然災害的親身經歷,及時傳授正確的避震知識。要陪同并指導孩子觀看電視直播,因為低齡兒童可能會對電視中的一些畫面感到害怕和恐懼。
解釋死亡
幫孩子心理成長
大地震在剎那間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許多孩子第一次通過電視媒體間接地接觸到“死亡”。面對這個他們未能真正理解的問題,家長怎樣進行解釋和進行疏導,這是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課。
杜亞松教授說,如果是尚未懂事的幼兒,家長可以暫時告訴他們“這個人不見了”或“這個人出遠門了”。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難明白什么是死亡。
一般來說,等孩子上學后慢慢懂事了,就可以向他們作出科學的解釋,告訴他們什么是死亡,盡量不要對孩子隱瞞或者編造理由,要讓他面對現實。
尤其是當身邊的親人去世后,每個人都會經歷心理的“居喪期”,這是親人去世后出現的正常的心理反應。孩子在這一時期的心理表現會更特殊。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穩定情緒。當孩子哭泣時,不要說“別哭”“哭也沒有用”等話語,不要責怪他暫時的哭鬧。而要讓孩子適當地發泄,接納他的任何反應。
家長還應當給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讓他們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不要整天陷于悲傷的情緒中。對于年幼的孩子,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他們回憶快樂的時光,忘記煩惱。也可以讓他們通過畫畫的方法,緩解心中的情緒。對于稍大一些的孩子,杜亞松教授推薦“團體減壓”的方式,即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最好是和有過同樣經歷的人在一起,共同討論發生的事,通過相互傾聽別人的經歷來調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生命教育
每個孩子不可或缺
正確地進行災難教育,能教會孩子應對突發事件的技巧和知識,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而在孩子認識災難、正視“死亡”的基礎上進行生命教育,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當孩子們通過電視目睹到災難畫面時,家長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珍惜每一天,勇敢地面對困難,要像那個被救后向解放軍叔叔敬禮的小男孩一樣懂得感恩和樂觀;要像那個即使雙腿被卡得鮮血直流,還高唱《兩只老虎》來安慰救援人員的小朋友一樣樂觀、勇敢;要像那些在“帳篷學校”里高唱國歌的孩子一樣堅強……
總之,要告訴孩子什么是堅韌、樂觀、從容、剛毅,學會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從小樹立起尊重生命、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觀念。
下一篇:寶寶“偷”家里錢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犯錯父母該怎樣引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