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勤快媽媽
浩浩已經上初中了,卻還是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不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媽媽幫他拿主意。
這也難怪,浩浩從小到大,什么事都是媽媽給安排好,什么決定都是媽媽幫他拿,就連吃什么飯,穿什么衣服,媽媽都幫他打理好了。媽媽的說法是:浩浩什么心都不要操,只要把全部心思放在學習上就行了。媽媽的包辦使浩浩沒有過多的選擇機會,因此,浩浩也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
這天晚上,浩浩放學回到家又讓媽媽替他拿主意。由于成績比較好,很多同學支持他競選班長,浩浩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不該參加競選。
媽媽說:“你是怎么想的?”
浩浩說:“我想參加,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也能為班級做點貢獻。可是也怕競選不上沒有面子,又怕影響學習,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因素要考慮,媽媽替我做決定吧,我聽媽媽的。”
媽媽說:“這樣好不好,咱們拿一張紙,全面考慮一下,一邊列上參加競選的好處,一邊列上壞處,然后看看哪邊占的分量大,你就按哪邊的做吧!”
媽媽和浩浩忙乎了一陣子,得出了結論,還是參加競選比較好。
于是,浩浩決定去參加競選。
后來,浩浩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讓媽媽先給拿主意,媽媽也有點著急。他信任媽媽,愿意和媽媽多交流、多溝通當然是好事,可是,浩浩媽媽也擔心,孩子總不能事事都讓媽媽先拿主意呀,這不成了沒有主見的孩子了?
專家點評
獨立自主是一個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構成,它對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成年后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他們不讓孩子去做選擇,總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選擇。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當然一遇到要選擇的情況時,就拿不定主意,只能聽從父母的決定。
有些父母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認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還是我決定吧”。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若孩子的個人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且父母長期過度包辦,他的自主意識就會被抑制,自信心會受打擊,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長大以后,可能會缺乏判斷和選擇的能力,缺乏責任感,缺乏主見。到那時即使父母想訓練他讓他自己作主,他的這種意識和能力恐怕也難以培養起來了。
孩子小時候的不聽話,有時是其要求獨立自主的表現。孩子不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護里,父母要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己走,讓孩子鍛煉自己的心智和能力,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
“懶”媽媽心得
孩子雖然小,也有作決定的權利,孩子自己作決定,就要對自己所作的決定負責。一個能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即使走出校門,走出家門,也能夠獨當一面,爭取自己的權利。因此,我們不妨做一個不替孩子作決定的“懶”媽媽。
心得1:孩子的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見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時,往往喜歡用命令的口氣:“就這樣做怎么能行”“你該這樣做”“還不快去做作業”“我不允許你和誰誰交往”,等等。這種命令的語氣只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話是說一不二的,自己只有服從父母的意志行事,而孩子這樣做心里能高興嗎?
作為一個聰明的媽媽,你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商量式語氣,比如:“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我想能不能這樣做?”“我想你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會更好一些!”……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意識,提高孩子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的能力。
用商量代替命令,不僅能鼓勵并引導孩子自由地表達思想,而且也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作為一個聰明的媽媽,你應該給孩子表達意愿和想法、自己進行選擇的自由和機會。比如,給孩子買玩具時,家長要征求孩子的意見,盡量買孩子喜歡的玩具;在超市購物時,可以讓孩子選擇購買自己喜歡或者需要的物品。給孩子報特長班時,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選,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家長要多多支持。
心得2:讓孩子在限定范圍內選擇
有位美國家長,帶著他2歲多的女兒去吃飯,在飯桌上,女兒不肯喝果汁,嚷著要和大人一樣喝可樂。
2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但是,在中國家長看來,孩子這樣是“不乖”的表現,可是,這位美國家長卻沒有強求孩子喝果汁或可樂。
當著客人的面,這位父親說:“喝完你杯子里的果汁,可以在我杯子里喝一口可樂。”這其中隱含的選擇是:你可以不喝果汁,但也沒有“可樂”喝。
這位美國父親很具體地給了孩子選擇的機會,以及每種選擇行為的結果。在整個過程中,父親對女兒沒有提什么要求,只是讓女兒自己選擇做決定。
后來,2歲多的女兒想了想,還是喝完了自己杯子里的果汁。這位父親說話算數,當場兌現,笑瞇瞇地允許女兒在自己的杯子里喝一口可樂。
孩子由于知識、經驗的缺乏,面對過多的自由和選擇,反而不利于他選擇和做出決定。因此,作為父母的你,可以給孩子一定范圍的選擇權利,也就是讓孩子在限定的范圍中進行選擇。這樣,孩子會逐漸樹立起適當的選擇意識。
心得3:讓孩子自己作選擇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幼年時長著碧藍的大眼睛,鼻梁挺拔端正,一頭金色的卷發,顯得英俊、神氣,很招人喜愛。尤其是他那一頭金黃色的卷發,非常漂亮,媽媽很喜歡富蘭克林這頭漂亮的卷發,并喜歡用各種服裝來打扮年幼的富蘭克林。
但是,媽媽為他選擇的衣服,富蘭克林并不喜歡。
有一次,媽媽想給富蘭克林穿縐邊的套裝,富蘭克林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不滿。
又有一次,媽媽想說服富蘭克林穿蘇格蘭短裙,富蘭克林又拒絕了媽媽的好意。最后,富蘭克林和媽媽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關于這段故事,富蘭克林的母親薩拉在《我的兒子富蘭克林》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做媽媽的對于衣飾的品位雖然高雅,可是我們執拗的兒女卻并不喜愛。”可敬的是,富蘭克林的媽媽并沒有強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見。薩拉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從來不曾試圖對他施加影響來反對他的喜好,或者按我們的模式規定他的人生道路。”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只要父母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做決定,孩子會讓父母驚喜于他的成長。所以要想讓孩子具有自主性,媽媽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信任他、尊重他,不要橫加干涉,孩子會在家長的信任中成長起來。
心得4:讓孩子選擇自己的志向
作家聶鑫森的兒子曾經在北京人民大學讀新聞專業,后來,兒子想放棄新聞專業的學習,重新學習中文,對此,聶鑫森非常開明,他尊重兒子的決定。
聶鑫森是這樣記錄這件事情的:
2001年冬,我去北京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大會,住在奧林匹克飯店,離兒子讀書的地方不算太遠。兒子到飯店來看過我幾次,有一次是和外甥許卓仁、侄女易慧一起來的。我們一起吃飯,喝啤酒,兒子顯得有些悶悶不樂。在我將離京返湘的前一天,兒子來為我送行。與我同住一室的何立偉上街去了,宿舍里就我們父子倆。
兒子很久很久都沒有說話。
我耐心地等待著。
終于,兒子下定了決心,說:“爸爸,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我說:“你說吧。”
“我不想在北京讀書了。”
我大吃一驚,但很快就鎮靜下來了,溫和地問:“為什么呢?”
“爸,我想學中文,新聞課程……可學的東西不多,真的。我想重新參加明年的高考,然后好好地讀幾年書,打牢基礎。”
“可北京的時光白費了。”
“不,沒有白費,我認識了不少人,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經驗,我想,對于寫作是有用的。”
我又一次點了點頭。我覺得兒子的決定不是草率的,他能下這樣的決心,從心底里說我是欣賞的。“好。離高考還有幾個月,你就拼此一搏吧。”
兒子燦爛地笑了。
這年寒假,兒子把所有的行李都帶回來了,然后進入一個高考強訓班,開始了他人生一場真正的拼搏。
幾個月過去了,兒子信心滿懷地又一次參加了高考,最終被湖南文理學院中文系錄取。
一個人的主動性往往是從內心產生的,如果是被強迫做一件事情,常常是口服心不服,缺乏主觀能動性,而如果是自己經過考慮后作出的決定,他就會堅持不懈地去追求,直到成功。媽媽一定要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在對待孩子的志向時,千萬不能強迫孩子,否則,你就是當一個天天督促孩子的勤快媽媽,孩子也不可能因此而奮發圖強的。
對此,籃球健將喬丹的母親曾經深有體會地說:“在放手過程中,最棘手、最不放心的問題,是讓兒女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做出事關終身的決定,選擇與我為他們確定的不同的發展道路。”事實上,在選擇過程中,媽媽雖然不替孩子作決定,但是可以通過給孩子分析各方面的情況,讓孩子充分考慮各種情況再作決定。如果孩子認真考慮后做出了決定,作為智慧的媽媽,你就應該支持孩子,因為孩子會為自己的選擇而奮斗的。
下一篇:管教孩子不必做大聲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保護好孩子天性中的自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