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1) 你知道什么是興趣嗎?
關于興趣,現在有一些家長,包括一些中小學的教師,往往把興趣理解為學習以外的活動,比如,畫畫、彈琴、武術等。這種認識是偏頗的。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而且這種傾向總是和一定的情緒或情感聯系著的。或者簡略地說,興趣就是人們對某種事物喜好的情緒。
可見,關鍵在于是不是喜歡。孩子喜歡畫畫、彈琴、游泳、武術,我們就說,孩子對畫畫、彈琴、游泳、武術有興趣;孩子喜歡學習、喜歡讀課外書,就是對學習、對課外書有興趣。
興趣又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由于對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興趣。間接興趣,是指對事物本身并無興趣,而是對于這一事物未來的結果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例如:
爺爺問小孫子:“你最喜歡干什么?”
“我最喜歡看小人書。”
“那么,今天是星期天,你怎么還在做作業、復習功課呢?”
“不做作業,老師要批評;考不好,媽媽會不喜歡我的。”
看來,看小人書是小孫子自己直接喜歡的事,而做作業、復習功課不是他直接喜歡的事,他喜歡的是做作業這件事的結果: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父母的歡心。在這里,看小人書是他的直接興趣,做作業、復習功課是他的間接興趣。
興趣由人的需要而產生,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反過來,興趣可以產生需要,強化需要。而強化了的需要又可以鞏固興趣、穩定興趣。
興趣人人都有,不同的興趣對人的成長影響不同,喜歡看書的興趣可以使人增長知識,喜好抽煙賭博的興趣會葬送一個人的一生。所以,應當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穩定的興趣,避免或消除多變的、暫時的、消極的興趣,允許孩子保留一些無害興趣,使興趣對孩子的成長發生積極作用。
但是,由于一般兒童年齡小、閱歷淺,他們不可能自動地對學習產生直接、穩定、積極的興趣,他們并不懂得把目前的學習同將來個人成才、建設祖國聯系起來,因而并不認為學習是他們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也就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相反,他們把主要的精力和智慧放在學習之外的事情上,諸如無休止的玩耍、看電視、毫無選擇地看課外書等。因此,對一般兒童來說,首先必須幫助他們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
(2) 興趣對智力發展的作用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興趣是最活躍的情緒因素,是帶著感情色彩的認識傾向,是學習和智力發展的重要動力。
關于這一點,少年大學生的家長們都深有體會。本書在第三章的親子條件中闡述寬容和訓斥的時候曾提到過少年大學生田曉菲的媽媽,當人們向她詢問怎樣把孩子培養得13歲就出版了兩本詩集、14歲就考進了北京大學英語系時,她說:“在子女的智育教育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最重要,如果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把看書學習當成負擔,那么你其他一切努力都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興趣,對于中小學生的智力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有興趣才能學得好
一個學生如果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就可以使他更加積極地從事學習活動,并推動學習活動進一步發展。
例如,少年大學生張寶國是黑龍江省的一個農村孩子。他在中學時就很喜歡讀書。可是,家在農村,經濟又困難,很難買到一本書。于是興趣促使他到處借書看,有時為了借到一本好書要跑好幾十里路。
再如,少年大學生任勇,是合肥一中的畢業生。他喜歡物理,一心想報考中國科技大學的物理系,凡是物理專業的書他都有很濃的興趣,都喜歡看。結果,他不僅如愿以償地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進大學后還在中美聯合招收的赴美物理學研究生考試中獲得了全國第一名。
人們把興趣稱作“記憶的促進劑”、“情感的催化劑”。感興趣的事,不論過了多久,事情多么復雜,都會記得很清楚,都會使人對興趣的對象充滿感情。
少年時期的達爾文喜愛觀察昆蟲,一次他發現了兩個甲蟲,立即一手抓住了一個。這時又發現了第三個甲蟲,就迫不及待地把一個甲蟲放進嘴里,以便騰出手來去捉第三個。
積極、穩定的興趣有助于推動孩子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尤其是學生對所學課程內容本身的興趣,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學活動中作用特別大。如果激發了他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就會使他想深入學習。這時他就會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就是“我要學”,而不是老師、父母“要我學”了,就會興致勃勃、深入地掌握這些知識,學習的效果好,耗費的精力也少。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較大成就的人,在我們周圍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大都是對其所從事的學科或所學習的課程有直接興趣的人,這種興趣甚至會發展到入迷的程度。
其次,興趣對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創造性態度具有促進作用
所謂“創造性態度”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盡可能地尋找最完善、最滿意的方式來進行。比如,許多優秀學生在做習題時,不是解出來就了事,而是尋找還有什么其他解法?哪種解法最好?還有的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題目是怎么擬出來的。這就是在做習題這個活動中所具有的“創造性態度”。
很顯然,創造性態度對孩子的學習是很有益處的。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在學習活動中能具有創造性態度,但是,創造性態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活動者的興趣有很大關系。如果一個人的興趣較廣、知識面較寬,他就可以從多方面得到啟發,提出新的活動方式,這就促進了創造性態度的發展。
例如,有一個少年大學生在讀初中時就對數理知識有很大興趣。除了數理課本之外,他還喜歡看有關數理的科普書。初中畢業時他報考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少年班招生復試時共有5道試題,他用了20分鐘就做完了4道題,可是第5題他從來沒見過。這時,廣泛的興趣幫了他的忙。他突然想到他讀過的一本數學科普書《抽屜原理》。他用這本書里講的方法把這一道題做了出來。結果復試成績居當年全國少年班考生的第二名。
最后,興趣對于學生的未來活動具有準備性作用
兒童、少年時期的興趣對他們長大之后有著積極的作用,這方面例子很多。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于家鄉村前一塊巨大的石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后來走入地質學領域,創立了地質力學。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他少年時期,一次過端陽節時,他的幾個好朋友在橋上看賽龍舟,由于橋坍塌而落水身亡,從此他立志造橋,對橋產生了濃厚興趣,走到哪里就注意那里的橋,成了國內外著名的橋梁專家。
在中國科技大學第三期少年班里,馮瓏瓏同學考上了天體物理碩士研究生,后來又考上了南京大學天文系陸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現在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早在初中的時候他就聽過陸琰教授的天文學科普報告,從那以后他就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什么“興趣”會有這三大作用呢?
因為興趣和認識、情感、意志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興趣對于感知、意志具有指向性。就是說人的感覺、知覺具體朝向哪個方面,人要確立怎樣的意志,往往要受到興趣的支配。興趣似乎可以使人“自動化”地、不知不覺地去觀察、去學習、去工作。
“興趣”在人才成長中如此重要,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當然要抓住興趣不放。其實,我國古代教育理論中早就強調“樂學”原則,主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寓知于樂,以趣激學”。國外許多教育學家、心理學家也都認為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是教育和促進兒童發展的起點。如果拋棄這個起點,就會堵塞孩子發展的道路。
“興趣”確實是一個人成長道路的起點,而且是珍貴無比的起點。所以,本書把“激發興趣”作為早期誘發的第一個方法。
下一篇:家長要避免4種不當的方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親子易忽略的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