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重要場合的行為規范:關于慶吊、往來等禮儀
中國傳統文化重孝,所以關于喪禮、祭禮的規定最仔細,這在《禮記》中講得很多。顏之推在《風操》篇中沒有再多講,卻講了很多當時有關的故事和風俗。例如,當父親有危險的時候,如被彈劾、坐牢的時候,或在戰爭中生死不知的時候,做子女的應該避開歌舞歡樂;朋友家有喪事的時候,不可不表示吊唁;朋友遠行,必須餞送;有朋友來訪,必須迎揖,絕不可怠慢等等。
這些禮儀,因為環境的改變,交通的發達,社會組織和人際關系的變動,以及觀念的進步,大多已不適用于今天的社會,但其原則和精神仍然是值得繼承的。例如父母過世,也許不需要再穿孝服(臺灣地區在喪禮上子女、晚輩仍然要穿孝服),也許不用再服喪三年,甚至三天也可能做不到,但總要有所表示,總得有某種儀式來表達子女的哀痛。親戚去世、朋友去世,也許不再像古人那樣行跪拜之禮(臺灣地區仍然有行此禮的),但也要有所表示,不能不聞不問。
親友遠行,以如今交通之發達,再見之容易,再像古人那樣長亭送別、折柳相贈已經沒有必要了,但朋友往來也還是要有一定的禮節。
這些禮節其實很容易學習掌握。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往往不知道各種場合要講什么話,要怎樣行動。例如客人來訪,要不要起身相迎?要不要端茶倒水?客人離去,要不要起身相送?送到房門口,還是電梯口、大門口?什么輩份的人、什么身份的人要執什么禮,很多人都茫然不知,我們也缺乏一個大致的規范。
尤其是經過文革“破四舊”之后,從前的舊規矩一概被革除,又沒有建立新的禮儀,這樣長久下去,我們這個“禮儀之邦”有可能會變得很不懂禮貌。
禮貌,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人的隱形名片。這張名片上印的是什么東西,全看你對禮儀規范的掌握程度。
編者按:唐翼明先生認為中國亟需制定一套國民禮儀規范,并曾向相關部門提出正式建議。為此,他提供了臺灣地區的《國民生活須知》,作為參照。這份《須知》雖然年代久遠,卻并不顯得陳舊,很多道理和規則仍適用于現代社會。按照唐先生的意見,我們選摘了部分內容附于文后,供讀者借鑒。
臺灣地區《國民生活須知》(1968年刊印,選摘)
《國民生活須知》
國父一百晉一誕辰《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部分)代序
我中華文化之基礎——
一為倫理: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其始也,固在“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其終也,則“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且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矣。
二為民主:故曰“民為貴”,又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以圣人之于內也,則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于外則繼絕舉廢,治亂持危;且以為“天下遠近大小若一”,乃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三為科學:此即正德、利用、厚生之道。故孔子以為政之急者,莫大于使民富且壽。而致富且壽之道,則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耳。語其極致,斯“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者也。
國父發明三民主義,以繼承我中華民族之道統為己任,乃使我五千年民族文化歷久而彌新,蓋我中華文化之精華,盡擷于此也。是以國父謂“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此即民族倫理道德“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秉彝也。又謂“余之民權主義,第一決定者為民主”,此則民惟邦本思想之發皇也。又謂“凡事皆要憑科學道理,才可以解決,才可以達到圓滿目的”,此乃“建設之首要在民生”——而民生所日用必需不可或缺者,莫過于食、衣、住、行、育、樂六者,故國父特以此六者科學化之建設,為使民富且壽之張本也!且以語于中華文化“盡己之性”之義,非倫理與道德歟?以語于“盡人之性”之義,非民主與自由歟?以語于“盡物之性”之義,非科學與建設歟?故余篤信倫理、民主、科學,乃三民主義思想之本質,亦即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基石也。蓋國父建國之道,乃以倫理為誠正修齊之本;以民主為福國淑世之則;以科學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實;是以三民主義之思想,乃以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為中心,即所謂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國民生活須知》
正文
壹、一般守則
一、普通禮節
(一)國家慶典,懸掛國旗。升降國旗,應肅立致敬。
(二)在集會場所,聽、唱國歌,立即肅立。
(五)對尊長,鞠躬致敬;對親友,懇切問候。尊長在座,不宜交足。
(七)注意禮讓,不要忘記說個“請”字,接受任何人的幫忙服務時,不要忘記說聲“謝謝”,自覺不周到處,應該說“對不起”。
(九)行禮握手,應注目示敬,如長輩或婦女未先伸手示意,可向其鞠躬或微笑點頭,不必握手。
(十一)介紹相識,先尊后卑;并說明姓名或交換名片。
(十二)普通稱謂,對長者、平輩,均可稱先生。對婦女,應酌稱小姐、女士、太太或夫人。
(十三)擇交取友,須善善惡惡,而且寧可吃虧,不占便宜。
(十四)訪問宜預先約定,并準時守信。
(十六)候車、購物(購票)、入場,均應遵守先后秩序。
(十七)商場買賣,應有禮貌。標價不二,信用第一。
(十八)公共場所,應酌守規定,不可隨意吸煙,并不得亂拋雜物,踐踏草坪,攀折花木。
(十九)參觀競技,不可無謂叫囂。尤其在國際競賽場合,不可左袒己方,而失禮于彼方。
(二十)聽樂觀劇,按時進退,保持寧靜,鼓掌中節。
(二十一)絕對不可隨地吐痰、隨地便溺。
(二十二)公用毛巾,不可揩擦鼻涕唾沫。
二、說話
(一)說話要誠懇莊敬,聲音適度。不談人私,不議人短,不炫己長。
(二)對方說話,不可打斷,旁人談話,不可插嘴。聽人講話,耐心聽完。
(三)與多數人在一起,不可專與一、二人談話,并避免以方言交談。
(四)打電話時,應說明己方姓名,如撥錯號碼,宜表示歉意。
接到電話,先答己方姓名,如接話人外出,應聽明轉告。
使用電話,應問答簡明,聲音不宜過高,時間不可過長。
三、開會
(一)出席集會,嚴守時間。必須中途退席時,應先請求主席許可。
(二)保持會場秩序,尊重主席職權,發言先求許可,并遵守時限。
(三)養成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之習性。
貳、食的方面
一、進食
(一)食物講求衛生,餐具務須清潔。
(二)長者未食,及家人未到齊以前,不宜先食。
(三)進食時,要保持良好姿態,肘臂不可張開,以免妨礙鄰座。
(四)喝湯不宜有聲,碗盤筷匙,不宜撞擊作響。
(五)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時,應用牙簽,并掩蔽為之。
(六)果核骨刺,殘肴飯粒,不可隨手棄置。
(七)取用菜肴,應取靠近自己一面者,不可在碗盤中隨便翻揀。
(八)吃面包(饅頭)只宜撕成小塊,不可大口咬食。
(九)進食時,與同座談話,聲音不可太高;并不可揮動筷匙刀叉。
(十)茶飯既畢,應將餐具理好,坐椅亦應放回。
野餐后,其紙巾、飯屑、竹筷、木盒等,應放置于垃圾桶內,或集中自行帶回。
二、宴會
(一)請帖應早日發出,并附回單。
(二)接到邀宴請帖,應即行作覆。如覆“陪”(按:“陪”即作陪,出席之意),須準時前往參加。如覆“謝”(按:“謝”即婉謝,不克出席之意),切不可臨時參加。
(三)參加宴會,不可中途離席。如有必要,應向主人致歉。
(四)宴會敬酒,例由主人先向賓客舉杯。勸酒勸菜,不可過分勉強。又茶具酒器,宜有分別。
(五)西餐注意事項
1.取用靠右邊的飲料,靠左邊的面包。
2.先取用離盤最遠的匙、刀與叉。喝湯使用大匙,割食肉類與菜肴,使用大型刀、叉。
3.除酒杯及飲料杯外,不可將任何盤碟舉起飲啖。
4.不可用自己刀叉在公用盤碟內取用食物。
5.刀叉用畢,應并置于盤中。
叁、衣的方面
(一)服飾以整潔樸素為主,材料宜用國貨,式樣不宜奇異。
(二)衣服應穿正、扣鈕,污垢須隨時洗滌,破綻須隨手縫補。
(三)帽子不得歪戴,發式、服裝,不得蓬頭怪樣。
(四)出門不赤膊、不穿拖鞋,不著睡衣。
(五)禮服——中服,男子為藍袍、黑褂,或深色中山裝。女子為袖長及肘、身長及踝之旗袍。西服則照西方習慣。
(六)參加喪禮吊唁,宜著深色衣服,舉止并應肅穆。
肆、住的方面
一、衛生安全
(一)居室內外,應經常灑掃,廚廁應經常清洗,溝渠經常疏通,蚊、蠅、蟲、鼠,應勤加撲滅。
(二)家具物件,力求整潔。如有隙地,應使美化。
(三)當街過道,不曬衣物。屋外車具,不可妨礙交通。
(四)不涂污墻壁,不亂丟棄物,不亂倒污水。
(五)小心火燭,謹慎門窗。
二、日常生活
(一)早睡早起,勤勞操作。
(二)應經常剪指甲、理頭發、勤沐浴。
(三)噴嚏、呵欠,必須掩口。
(四)飯前、便后、工作、運動完畢,必須洗手,以維衛生。
(五)隨手關門,隨手熄燈,隨手關水。(公共場所尤其重要。)
(六)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保持適當音量,不可妨害周圍寧靜。
(七)常用物件,放置一定處所,用畢歸原。
(八)睡時熄燈,夜遲歸來,須保持安靜。
(九)有事出門,言明去處。逾時不歸,應及時通知。
三、鄰居、同住及公共生活
(一)與人同住,注重禮讓,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二)室內一切動作,均宜輕緩,以保持寧靜。
(三)將入人室,應先叩門。私人信件,不得拆閱。
(四)他人物品,未得同意,不可擅自動用。
(五)公井、公浴、公廁,及公共集會場合,必須保持整齊清潔。
四、家庭
(一)子弟應服從尊長,如有意見,應婉轉說明。
(二)兄弟、姊妹、妯娌,須互相友愛、諒解。
(三)夫婦相處,互敬互諒,不宜專斷詬誶。
伍、行的方面
一、秩序與安全
(一)行車走路,不可爭先,車輛行人,均應靠右。
(二)與尊長同行,應略退于后方一步。必要時,并須予以攙扶。
(三)乘車須依序上下,不可以頭與手伸出窗外,不可攀立車廂兩旁。
(四)行路時,要注意標志燈號,服從交通指揮。
(五)穿過街道,應走行人穿越道或斑馬線。
(六)通過平交道,要特別小心,并不可穿越平交道放下的欄柵。
(七)使用腳踏車,不可搶先,不可攀附任何車輛之后。
(八)機車不可超載,單車不可雙乘。(拖車的牲畜不可虐待。)
(九)車輛夜行,應照規定亮燈。
(十)不得于道路中擊球游戲,不得于公路及鐵路中間放置石塊及其他障礙物,妨礙行車安全。
二、儀態與風度
(一)行路須抬頭、挺胸、比肩、齊步,容止安詳。
(二)行進間,不可吃零食,不可攀肩搭背。
(三)乘坐車船,應對老弱、婦孺、傷殘、疾病者讓坐,并照顧其上下。
(四)路遇遺物,應歸還原主,或送警招領。
(五)乘坐車輛,宜依次就座。
陸、育樂方面
(一)愛護兒童,不可放縱,應啟發其心智,矯正其不良習慣。
(二)管教子女,身教為先,不宜動輒責罵。
(三)要養成為多數人服務,“先之勞之”的美德。
(四)養成其是非心,能仗義執言;養成其同情心,能急人之急。
(五)見人傾跌,不可嘩笑,須予扶持。見人斗毆,不可助虐,須予排解。
(六)不容許孤立自私,投機取巧,偷惰怠忽;尤不容許貪人之功,以為己有。
(七)遵守防疫規定,接受注射檢查。
(八)利用休閑時間,培養藝術興趣,提倡正當娛樂。
(九)提倡正當的國民運動,如球類、騎射、駕駛、操舟、旅游、釣獵、拳術、游泳、舞蹈⋯⋯以代替流俗的娛樂。
下一篇:中國孩子最常見的13種煩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顏氏家訓》的由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