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本病誘因
引起急性腸炎多由于細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主要表現為上消化道癥狀及程度不等的腹瀉和腹部不適,隨后出現電解質和液體的丟失。夏秋季節多是急性腸炎發作時期,應多加注意。
【主要癥狀】
急性腸炎的癥狀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嚴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
【就醫指南】
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發病。多有誤食不潔食物的病史。有呈暴發性流行的特點,患者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日3~5次,大便多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癥狀。
大便常規檢查及糞便培養、血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異常。
【西醫治療】
* 一般治療:盡量臥床休息,避免受累。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以補充體液的丟失。如果持續嘔吐或明顯脫水,則需靜脈補充5%~10%葡萄糖鹽水及其他相關電解質。攝入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食品,以防止脫水或治療輕微的脫水。
* 對癥治療:
針對吐瀉嚴重患者,必要時可注射止吐藥,例如每日肌內注射氯丙嗪25~100毫克。解痙藥顛茄每次8毫克,每日3次。止瀉藥如蒙脫石散劑,每次1袋,每日2~3次。
對于感染性腹瀉,可適當選用有針對性的抗生素,如黃連素0.3克口服,每日3次或慶大霉素8萬單位口服,每日3次。
但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防止抗生素濫用。
【中醫治療】
中醫根據癥狀及脈象將本病分型,然后進行辨證論治。
◎食滯胃腸型:癥見惡心厭食,得食愈甚,腹痛,瀉下穢臭,氣迫不爽,瀉后痛減,且苔厚膩,脈滑實。適宜用消食化滯、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療。
可用中成藥:保和丸、香連化滯丸。
參考方藥: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陳皮10克、萊菔子10克、大腹皮10克。
◎寒濕阻滯型:癥見嘔吐清水,惡心,腹瀉如水,腹痛腸鳴并伴有畏寒發熱,頸項或全身關節酸痛,且苔薄白或白膩,脈濡。適宜用散寒除濕、和中止瀉的方法治療。
可用中成藥:藿香正氣水。
參考方藥: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10克、紫蘇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厚樸10克、生姜5克、甘草6克。
◎腸胃濕熱型:癥見病起急驟,惡心頻發,嘔吐吞酸,腹痛陣作,瀉下急迫,便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口渴欲飲,心煩,尿短赤少,且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適宜用清熱化濕、理氣止瀉的方法治療。
參考方藥:葛根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車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葉10克、生甘草6克。
◎脾胃虛弱型:癥見稟賦不足,飲食稍有不慎即吐瀉,大便溏薄,嘔吐清水,且時作時休,面色不華,乏力倦怠,且舌淡,脈濡弱。適宜用健脾理氣、和胃止瀉的方法治療。
可用中成藥:人參健脾丸。
參考方藥:人參3克、白術12克、山藥10克、茯苓12克、白扁豆2克、陳皮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中醫傳統
療法
★按摩法。
常用穴位:中脘、脾俞、胃俞、期門、陽陵泉、章門、建里、膈俞、合谷等穴。
★拔罐法。
肩背部:肩井、脾俞、胃俞。胸腹部: 膻中、中脘、章門、天樞。
上肢部:內關、手三里、合谷。
下肢部:足三里。
【預防與保健】
飲食清淡易消化,對失水較多患者應補充液體,如淡鹽水、鮮果汁、藕粉、米湯、蛋湯等流食。忌吃生冷,飲食要衛生。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居室環境的潔凈衛生,消滅蒼蠅,對嘔吐、排泄物及時清理消毒,勤洗手。
下一篇:秋冬交替當心這些病盯上大人小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湊近看書就是近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