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2001年我們全家來北京,加入北漂行列。
我們住在郊區。剛來時,兒子魯魯還小,只有四歲。因為沒有北京戶口,好不容易托關系進了區上的機關幼兒園,我們已經很滿意了。上小學,又是好不容易進了區上的師范附小,我們也是千恩萬謝,再無其他奢望。那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寫教育方面的書,對教育的問題研究甚少,又因為不是本地人,信息也不靈通,于是無知者無畏,也無憂,以為將來孩子的學校教育,無非就是這樣按部就班走下去吧。
2003年“非典”,學校停課,單位休假,小區的公共活動場地就成了這些賦閑的大人、孩子的消遣之地。平時從不來往的鄰居突然之間就熟了。就是在這段時間,我認識了好幾個家長,他們的孩子都讀二年級,和魯魯差不多大。
家長相聚,話題總是離不開孩子,聊著聊著,我就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原來我所在的這個郊區,竟然沒有一所好初中,升學率竟然在全市倒數!我很快就被家長們的焦慮所感染,因為我很快就知道了,就在我們這幢樓,有一戶人家,為了讓四年級的孩子讀城里的好學校,已經將房子賣了,到城里租房住。還有一戶人家,二年級的女兒是在城里一所名校讀寄宿,她不僅享有更好的師資,而且已經擁有了海淀區的學籍,以后考初中就比我們更占優勢。聽別人談論著某某名校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難進,我心急如焚,看著兒子天真爛漫的笑臉,驚出一身冷汗,幸好我及早覺悟了,不然兒子的一生豈不要毀在我的手里!
于是,我開始考慮小升初的問題,盡管那時候魯魯才二年級!
仔細想了一下,我不可能提高學校的升學率,我只能選擇更好的學校。而僅僅因為兒子要讀好學校就到城里去租房,改變整個生活狀況,這也不現實。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像鄰居一樣,送魯魯去讀寄宿學校。
這個念頭一產生,就不可遏制地生長起來,在此后的一長段時間里,是否去讀寄宿,成了我腦子里糾結不休的一個問題。為此,我上網查閱學校資料,到論壇里去和別人討論,還跟著鄰居去她女兒的學校實地考查,搜集了一大堆應該送的理由,也搜集了一大堆不應該送的理由。
“非典”很快過去,一切又都恢復正常,但我從此卻多了一塊心病,總是在為兒子的擇校猶豫不定。
有一天,送了魯魯上學,我推車在街上走,看到一輛校車,上面有很多孩子。這時,我突然就想到《阿甘正傳》的結尾,阿甘看著兒子上了校車,就像當年他自己上校車一樣。
我突然想哭。
阿甘的校車,那個陌生的兇悍的女司機、那些不給他讓座的同學,當然,也有第一個善待他的女孩、他一生所愛的人,這些、這個車廂,就是阿甘所要面臨的社會,踏上校車,就是踏上社會。無論我們多么愛孩子、多么呵護他,總有一天他會踏上他自己的校車,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而魯魯,這一天竟這么快就來了。想起他出生以來的種種。不知當他踏上校車那一刻,我是不是能夠忍住眼淚。當我向他揮手以后,就是他獨自去面對自己的世界了。
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我是多么殘忍,又是多么愚蠢。只有當我真正感受到分離的感覺時,我才意識到我是那么的依戀他。他又何嘗不是如此?他還那么弱小,他能夠承擔起如此的重量嗎?在整個事情中,我所考慮的,全都是“升學率”,而把“心靈”放在了如此次要的位置,我只是站在我這個角度,設計著他的人生,我考慮過他的感受嗎?我真的能夠安排他的人生嗎?就像阿甘的媽媽所說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兒子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還只有七歲,他的人生有著無窮的可能性,而我卻把目標固定到一個狹隘的“升學率”上!
其實,挑選是沒有用的,你只要一顆接一顆地吃,自然就會把所有的味嘗遍。我突然之間就想明白了,我所要關注的并不是孩子將來讀哪一所學校,而是將來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再來思考是否送兒子去讀寄宿,似乎就很簡單了。我發現,兒子留在郊區,留在我身邊,也許成績會稍微差點兒(也不見得一定就差),但他可以每天和我們在一起,享受我們的愛,心理上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情緒會更穩定,心理會更健康。
沒有哪個學校會比家庭更有愛,沒有哪個老師會比父母更愛孩子,愛本身就是人性的最基本教育。很多人成年后在人際關系上出現問題,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不能很好地與人合作,有的甚至出現人格障礙,不僅談不上事業成功、談不上人生幸福,甚至成為社會的禍害。這往往都是因為幼年時期愛的缺失造成的。讓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有什么能夠比這個目標更為重要呢?從這個意義來說,家庭是養育孩子最好的場所。
其實,從小到大,魯魯就沒有離開過我,從小都是我們親自撫養的,這樣一個相濡以沫的過程,使得我們彼此之間感情深厚。而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使得我們有著很好的溝通和理解,這種關系,是他人生的巨大財富,我想他會內心安定,由此而獲得力量。
即使從知識的層面來說,孩子和父母在一起,這本身也是一種最好的學習。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往往是按自己的方式去教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反映著我們的人生智慧,我們所處理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幾十年人生經驗的釋放,孩子每天耳濡目染,實際上就是在學習。這種來自于生活本身的學習,是學校整齊劃一的正統教育所不能提供的。
現代的學校教育,相當于大工業時代的機器生產,是批量制造人力資源的行業,其規模化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它是個泯滅個性的地方。學校教育不可能具有豐富性、復雜性,它傳授的只是基本原理,往往是呆板的、機械的、教條的。一個人如果完全按學校教的去做,一定會在社會上寸步難行,既不可能獲得事業的成功,也不可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有必要在學校之外接受真正的個性化教育,這個教育靠誰來施行呢?誰能教給孩子們真正的人生知識、社會知識?當然是家長。
教育并不是機械的、程式化的,而是教育者將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傳遞給孩子。社會是復雜的,智慧和經驗也必然是復雜的,而學校的老師,不管他個人的學識和個性如何,既然他處于學校教育這個體系中,就必須符合學校的評價標準,按學校的規矩辦,只說該說的話、只做該做的事,其中難免有違心之處。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卻一本正經地傳授給孩子,孩子若真是聽進去了,豈不只能后果自負?更何況老師中也有濫竽充數的,教育的效果更讓人懷疑。所以,父母必須負起教育的責任來。
既然如此,我們就把家當成了最好的學校,把飯桌當成最好的課堂,讓孩子在家庭這個最安全、最真誠的環境里,接受最適合他的教育。
現在,魯魯已經上了高中,從初中起,他就在城里讀寄宿學校了。當年沒有選擇寄宿,是因為他還小,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還需要我們的澆灌和呵護。這幾年走下來,他長大了,已經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去自己生長,我可以放心地讓他走向廣闊的天地,去尋找自己的世界了。
下一篇:愛是具體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讓“陪讀”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