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的胃里翻江倒海似的一陣難受,沖進廁所里嘔吐,竟吐出了一大攤血。方安平連忙把我送進醫院,安排我住院后,又去找心理醫生。奔波了一個上午,中午又趕回家給兒子做飯,但門已被兒子反鎖了。沒辦法,方安平唯有一天幾次送飯回家。兒子既不肯開門,也不肯把放在門口的飯盒拿進去。
第二天夜里,我撐著虛弱的身體從醫院趕回家,看見家里的燈全亮著,靜靜的一點兒聲音也沒有。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整個人無力地撲到門上,聲音顫抖地喊:“方瑞!方瑞!”“滾!”兒子的吼聲傳出來。聽到兒子的聲音,我心里踏實了些。我和丈夫乞求了無數遍,兒子仍然不肯開門。
到了第三天,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家里只有幾包方便面,兒子還有吃的嗎?還有,兒子情緒如此激動,會不會一時沖動做出自殘的事?
夜里,我們叫來消防隊員和心理醫生。征得心理醫生同意后,消防隊員撬開窗進入屋內。
兒子正在客廳里看電視。見他毫發無損,我如釋重負。兒子卻滿臉憤怒,手握遙控器,咬牙切齒地低聲對我說:“我殺了你!”我嚇得渾身一激靈。心理醫生悄悄地對我說:“他不是說著玩的。為了你們的生命安全,我得將方瑞帶去住院。”我含淚點頭。
兒子被醫生帶走了,我和方安平抱頭痛哭。家里滿地是摔碎的碗碗碟碟,但我們誰也沒心情收拾。
幾天后,在醫生的辦公室,看著高高瘦瘦的兒子穿著條紋病號服進來,我不禁潸然淚下。人家養兒子考大學光宗耀祖,我卻把兒子養到精神病院里!雖然事業成功,但任何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啊!
兒子本是想跟我說話的,但看到我突然淚流滿面,他一怔,臉上滿是失望和憤怒,生氣地轉身回病房去了。
那一刻,我心里充滿絕望。醫生辦公室在五樓,我真想閉著眼往下跳……
春節快到了,我提了一大堆好吃的東西去看兒子。兒子說:“媽,你提這些東西來干嗎?我要回家過春節。”此前醫生沒對我說過方瑞出院的事。由于事出突然,我嚇得臉色煞白,兩腿直打哆嗦,心想:老虎要回家了,老虎要出籠了!救命!
我懷著萬分恐懼的心情接兒子回家過年。那些天里,我天天膽戰心驚,幾乎撐不下去了。
這時我上網查找到賞識教育的咨詢電話。接電話的是名叫王軍的小伙子。王軍說:“不要絕望,上帝在關上一扇門后會打開另一扇窗子。”我在心里一遍遍地默念這句話,似乎它是救命的稻草。
2009年“五一”勞動節假期,我帶兒子參加賞識教育的“快樂營”。在老師的鼓勵下,方瑞一直表現得很好。但在最后一天,方瑞還是發作了。
事情的起因是,方瑞丟了通訊錄——上面是夏令營的孩子互留的電話和互寫的一句賞識對方的話。方瑞把丟通訊錄的責任歸到我身上,他鐵青著臉,握緊拳頭,把我逼到墻角。我無路可退,心“怦怦”亂跳。會場上有200名孩子和200多位家長,眾目睽睽之下母親要挨兒子打?我恐懼悲傷得喘不過氣來。
王軍也在場,一看大事不好,立刻去叫來周弘老師。
見方瑞橫眉怒目地瞪著我,而我渾身發抖地縮在墻角,周弘老師臉上露出吃驚的表情。
我可憐巴巴地用求救的眼神看著周老師,他能讓方瑞平靜下來嗎?
周老師笑瞇瞇地摸摸方瑞的頭,說:“丟了通訊錄,我知道你很難過,為這事難過,說明你是個重情義的好孩子。”
令我吃驚的是,方瑞心中的憤怒立即轉化成委屈,眼淚“嘩”地流了下來。周老師又說:“來,跟老師握握手。”方瑞居然聽話地伸出手。周老師稱贊道:“真是個好孩子,難過得哭了,卻還能聽老師的話。你放心,我們一定幫你找到通訊錄。如果找不到,就讓大家重新為你寫一遍,好不好?”方瑞邊擦眼淚邊點頭。周老師繼續說:“我講課時,你聽得最認真。我曾問大家什么叫快樂,你的發言很精彩。還記得嗎?”方瑞的眼睛突然亮了,那么多學生回答問題,老師居然記住自己的發言,他感覺自己很被重視:“我說快樂就是學會面對不快樂!”“這句話富有哲理。來,讓我把它寫在你的T恤上!”方瑞笑了。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周老師寫完后問:“話是你說的,字卻是我寫的,署誰的名呢?”方瑞說:“方周。我姓方你姓周。”周老師和在場的同學一齊鼓掌,都說這個主意好。
一場危機,就這樣被周老師輕易地化解了!我事后思考,周老師用了什么辦法,這么輕易地讓方瑞接納并認同了呢?周老師的話是有技巧的,他對方瑞的負面情緒表示接納:丟了通訊錄,我知道你很難過,為這事難過,說明你是個重情義的好孩子——孩子的感情是需要被接納的,尊重孩子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包括認可他的難過、痛苦、傷心等負面情緒。周老師看方瑞的眼神里充滿了欣賞、信任和親切,這眼神一定會讓孩子心里感到很溫暖。
學了賞識教育才明白,正是我的打罵致使孩子長期心理壓抑、扭曲,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潰。我從沒有尊重過孩子,平等地對待過孩子,又怎么能使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平等地對待父母?我痛恨那句古訓:“棍棒底下出孝子。”正是這種謬誤致使父母以強凌弱打罵孩子時,非但不覺得可恥,反而以為自己的野蠻行徑神圣偉大。
此后,我如饑似渴地讀家教書。我意識到,莊稼出問題,是農民沒有種好它;孩子出問題,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要改變孩子,就必須先改變父母。鼓勵是比批評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愛,不光是照顧孩子的衣食,更要關注孩子的心情好不好。
溫馨點讀
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大聲斥責,這是人們相互關系中修養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現大聲斥責的地方,就有粗魯的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大聲斥責(家庭中還有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感覺他人最細膩情感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周圍的美,他非常冷漠無情,毫無憐憫心,在他的行為中有時會出現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現——殘忍。”
凡是有粗暴教育的地方,就有心理傷害。面對一個張口就罵、舉手就打的母親,面對一個如此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霸道母親,孩子弱小的心靈是多么恐懼。在父母那里都找不到安全感的孩子自然會對周圍環境充滿了敵意,又怎么會去愛他人啊。愛他人是從愛父母開始的,一個連父母都恨的孩子,他如何懂得愛?
父母的每一次打罵,都在孩子弱小的心靈里積淀了仇恨和壓抑。當年幼的孩子一次次因為弱小而屈服于父母的暴力之下,一次次因恐懼而變得順從聽話時,他心里仇恨的火焰也一點點積淀成火山下沸騰的熔巖,當他有朝一日身強力壯時,這火山就徹底爆發了!正是從父母以暴力待他的行動中他也學會以暴力對父母!
但以上的分析只是釀成悲劇的一個原因,青春期也是引發矛盾的另一個原因。
青春期正是孩子努力要掙脫媽媽裙帶,離開家庭,走向外面廣闊世界的關鍵時期。孩子面對未來躊躇滿志的時候,過于牢固的裙帶會限制他的社會化發展,讓孩子覺得似乎是親情在控制他。于是他要掙脫,他開始表現逆反——以前跟父母很親熱,現在媽媽摸他的頭都不行,進他的房間不行,動他的東西不行——他開始為自己的權利較勁。這個時期的孩子表現出極強烈的雙向性,一方面看社會上的一切都不順眼,既否定一切價值觀念,表現得非常反叛,苛求完美,另一方面又盲目崇拜偶像,喜歡追星等。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和尊嚴,往往嘗試著攻擊家庭的成員。他會選擇反抗父母,因為他潛意識里覺得,如果自己不能挫敗父母,自己就長不大。大約有10%的孩子會選擇以不上學來挑戰父母的權威。父母希望他好好學習,他就不好好學習,看父母能拿自己怎么辦。
心理學家李子勛還指出,任何孩子長大,都要經歷一個掙脫媽媽的裙帶,走出對父母的依戀,和父母分離的痛苦過程。對父母而言,讓孩子離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過于害怕這種分離的痛苦,親情有時候會無意識地創造出隔離和誤解,以此來對抗依戀與關系的糾結。彼此開始覺得對方不能忍受,憤怒越來越明顯,沖突升級,分離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關系依戀越厲害的家庭,孩子與父母的沖突往往也越激烈,不然分離永遠不能實現,孩子也永遠長不大。
本文的這對母子,媽媽的裙帶不是柔軟的,而是堅硬的,所以孩子對裙帶的擺脫就表現得特別激烈,沖突也格外驚心動魄。
還可以從第三個角度來解讀方瑞的悲劇——因為媽媽的專制和粗暴,兒子一直都是服從聽話,從來不敢任性,從來沒有犯錯的機會。一般而言,每個小孩子都會犯他那個年齡段常犯的錯誤的,雖然父母告訴了他對錯,但因為孩子的思維是發散的,且他的注意力是指向媽媽的臉色,他關注的是媽媽高興還是不高興,并不是媽媽在說什么,所以,對媽媽所講的道理,孩子心里其實還是糊涂的。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犯錯中,在一次次的體驗中,通過父母老師同學的評價,一點點地把對錯慢慢弄清楚。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犯錯的孩子長不大,所以要允許孩子犯他那個年齡段容易犯的錯誤。而方瑞則是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再者說,少犯錯的孩子少有機會體驗傷心、內疚、痛恨、悲傷、敵意、執拗、挫敗等情緒,也就不會很好地識別、管理這些情緒。要知道孩子是在一次次情緒嘗試中,漸漸學會把握情緒的,比如,他覺得特別傷心,但是他能管理好傷心情緒,在傷心的時候,仍能做他的事,這就是成熟。從來不發脾氣、不鬧情緒的孩子,在初次體驗到憤怒時,他甚至不知道如何處理憤怒,因為沒有經驗,反而容易被憤怒控制。
李子勛指出:“如果媽媽從小處處關心、事事照顧她的兒子,什么錯誤都不讓他犯,兒子非常聽話,兒子到青春期后就沒有經驗來處理他的焦慮,處理挫敗感,他不敢欺負別人,就會欺負最愛他的人——媽媽。最愛他的人給了他安全感,所以他就對媽媽說粗話,干一些無法無天的事情,因為他知道攻擊別人會受到懲罰,攻擊媽媽不會。為什么會這樣?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錯的經驗,所以會犯一些大錯。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犯錯中學習到責任和聰明的應對,都是媽媽來替他處理好了,現在他大了,媽媽沒有能力幫助他處理好社會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憤怒指向母親,把一切不順都歸咎于母親。”青春叛期逆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年齡,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自殺等悲劇,父母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父母三種行為最讓孩子傷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游女兒進北大,名師方法是談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