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根據近年來疫情的周期性特點,2011年猩紅熱疫情正處于高發年份,報告發病水平較高。預防性措施應以加強兒童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為主,從而減少發病及傳染。
發病人群以3歲-8歲兒童為主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介紹,猩紅熱發病年齡以3-8歲小兒為主,6個月以內嬰兒因從母體獲得被動免疫力,因而很少發病。由于易感人群較為集中,猩紅熱多發生在幼兒園和小學。
據廣東省衛生廳傳染病發病情況通報,今年頭五個月,廣東共發生猩紅熱483例,是去年同期(76例)的六倍多,也超出去年全年全省的報告病例(243例)近一倍。不過,疾控專家稱,和手足口病相比,猩紅熱的發病率較低,治療效果也比較好。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呼吸科主任鄧力說,猩紅熱病情輕重可因機體反應性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大部分為輕癥病人。輕癥病人其實很好治療,預后良好,甚至不需要住院,只需要在家隔離治療。不過,嚴重的猩紅熱容易發生并發癥,比如急性腎炎、風濕熱、心肌炎等。
一般而言,猩紅熱病人臨床癥狀有以下四期———
1、潛伏期:最短1天,最長12天,一般為2-5天,此期細菌在鼻咽部繁殖。
2、前驅期:為1天左右,表現為突然畏寒,發熱38℃-40℃,頭痛、惡心、嘔吐、咽痛、扁桃體紅腫,局部有灰白色點片狀滲出物,頸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年齡小的嬰幼兒起病時可發生驚厥或譫妄。
3、出疹期:大多在發病12-36小時內出現皮疹,個別可延緩到兩天以后。
4、恢復期:發病的第一周末期開始出現皮膚脫屑,脫屑是猩紅熱特征性癥狀之一。皮疹旺盛者,則脫屑多(90%病人有脫屑),面頸部為細屑,軀干四肢為小鱗片狀,手掌足掌為大片狀脫皮,大約經2-4周脫完,無色素沉著。如能早期正確治療,出疹輕,可無明顯脫屑。
出現高熱或皮疹及時就診
鄧力表示,猩紅熱容易識別,有經驗的醫生一看就能推測個八九不離十,比如猩紅熱患兒咽部明顯紅腫疼痛,一晝夜內出現典型的皮疹,呈現紅點疹及雞皮樣疹。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根據近年來疫情的周期性特點,2011年猩紅熱疫情正處于高發年份。猩紅熱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但由于易感人群較為集中,疫情多發生在托幼機構和小學,專家提醒應加強兒童個人和環境衛生,從而減少發病及傳染。
在疾病高發季節,尤其是周圍出現猩紅熱病人時,家長要密切關注兒童的身體狀況,一旦發覺兒童出現發熱或皮疹,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一般來說,猩紅熱的前期癥狀往往有突然畏寒,發熱38℃-40℃,頭痛、惡心、嘔吐、咽痛、扁桃體紅腫等癥狀。
隔離治療,避免相互傳染
專家強調,早期徹底治療,防止并發癥。患上猩紅熱的兒童要臥床休息,進行住院治療或居家隔離,不要與其他兒童接觸。抗生素治療也必須足程足量,通常抗生素治療24小時后,一般不再具有傳染性,才可以解除隔離。
在家隔離治療時,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如果體溫超過40℃,伴有頭痛、驚厥、嘔吐、扁桃體炎癥嚴重,甚至合并膿毒癥狀,有可能發生休克,危險性高。
患兒痊愈后,要進行一次徹底消毒,玩具、衣物等要用肥皂水或來蘇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戶外暴曬l-2小時。
名詞解釋
猩紅熱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發熱、咽痛、彌漫性皮疹、繼而脫皮。其傳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帶菌者,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細菌。猩紅熱被我國列入乙類傳染病,是重點監測的兒童常見傳染病。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馬軍
下一篇:孤獨癥5歲后才發現治療效果差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城市防蜱蟲 重點在寵物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