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將親子溝通導向不同的方向,而這將會導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小松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和一個同學打架了。
回家后,我見他滿臉“掛彩”,臉上、手上都有好幾道紅的傷痕,我有些心疼,也有些生氣。
但我意識到,這是教育兒子的好時機。于是,我冷靜下來,開始了我的“問題教育法”,就是用提問題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或錯誤,來幫助他認識自己的錯誤,了解正確的做法。
“發(fā)生什么事情了?疼不疼?”我沒有指責他打架,沒有劈頭蓋臉地批評他為什么又惹事。
“鵬鵬要玩我的游戲機,我不同意,他就過來搶,我就打了他一拳,然后我們就打起來了。”小松依然憤憤不平。
“我知道你很生氣,那我問你,打架好玩嗎?解決問題了嗎?”我仍然將幾個問題扔給小松,我要讓他自己思考。
“也不好玩,他的手指甲劃了我好幾道口子,很疼,還把我的游戲機給弄壞了。游戲機壞了,誰也玩不成了。”他還是心疼他的游戲機。
“事情已經這樣了,該怎么辦呢?”
“你們幫我把這個游戲機修一修,或者再給我買一個。”小松想的依然是他的游戲機。
“這個沒有問題。你和鵬鵬打架這件事怎么處理呢?”我不知道鵬鵬被打到什么程度,不知道這次打架會不會影響他們的關系。做父母的想的總比孩子想得多,孩子卻不管這些。
“……”小松有些不明白我的問話,“打了就打了唄,我和鵬鵬還是好朋友。”
也許我小題大做了,沒想到孩子這么“灑脫”。
“以后要是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有沒有比打架更好的辦法呢?”我還是希望小松能從這次事件中吸取一點教訓。
“我知道,你會說,打架不好,我知道了。以后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會先和他商量一下。”小松想了想,這樣回答我。
這次交談,是比較輕松的。如果我不是提問,而是上來就是一通批評教育,就可能會讓小松感到緊張而不快。
提問式比說教式、指責式的溝通更有效,更有利于引導孩子去表達真實的自己,更利于真正地解決問題。
當然,提問是有技巧的,不是胡亂發(fā)問。父母不同的提問方式,會將親子溝通導向不同的方向,而這將會導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經常用提問尤其是開放式的提問,來激勵他們自己表達。孩子良好的表達能力,讓我們的溝通也變得相對容易。
孩子小時候,帶他們去公園玩,回來后,我會問他們:“今天去公園,看到了什么好玩的動物,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
然后,孩子可能會說:“我看到了美麗的孔雀,它的長尾巴好漂亮。”
“有個小姐姐還要吃一支雪糕,媽媽不給她買,她就哭。小姐姐不是好孩子,好孩子不吃很多雪糕。”
孩子淘氣了,我批評了他,然后我會問他:“媽媽批評了你,你有什么想法?”
孩子受了委屈或被我們誤解了,我會問他:“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委屈,告訴媽媽好嗎?”
我讓孩子去做某件事,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我都會問他:“你有什么意見嗎?你覺得這樣做怎么樣?”
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而我希望他去做時,我并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講很多做或不做這件事的道理,而是問他:“你為什么不想做?告訴我你的理由好嗎?”
慶幸的是,這種提問的交談方式,讓我和孩子之間的交流總是很順暢,也很愉快。
做了很多年的教育工作,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讓孩子的心靈健康而快樂,這是教育獲得成效最根本的一點。
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常常會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孩子說出心里話,以此來了解孩子真實的內心。
小語10歲的時候,有一次,家里來了一位客人。
我擔心小語在的時候,我與客人的交談會受到影響,于是吩咐小語去超市買些醬油和醋。
但小語很不高興,慢騰騰地挪動腳步,撅著嘴。
在去臥室拿錢的時候,我問小語:“怎么了?不愿意去超市?還是有什么話要說?”小語支支吾吾。
“有心事?”我迷惑不解。
“媽媽,其實我很想聽大人們談話,我覺得聽你們說話,我可以知道很多事情。可你卻總是在這個時候將我支出去。”小語終于小心翼翼地說出了心里話。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她不高興。
“好吧,那先別去買東西了,去給客人倒茶吧。”
“哎。”小語歡快地跑去了客廳。
與孩子溝通,父母要善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不是指責、訓導。
有價值的問題,就是有利于溝通順利進行的問題,有利于解決問題的問題,有利于增進親子感情的問題。
通過提問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孩子說出心里話,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是父母與孩子繼續(xù)有效溝通的基礎。
下一篇:表揚孩子要具體說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在孩子講述的時候要表現(xiàn)出聽的興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