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來自現實的報告
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件獨生子女缺少同情心的事例:北京的一些幼教專家到北京朝陽區一家幼兒園進行心理測試,有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小妹妹發燒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給她外套穿嗎?”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钡谌齻€孩子說:“給我弄臟了怎么辦?”第四個孩子說:“怕弄丟了。”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聽到孩子們讓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兒園老師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叫來自己4歲的兒子問道:“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在吃早點,你該怎么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不給!”兒子回答得十分干脆。媽媽又勸:“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兒子竟答:“他活該!”
這篇文章指出:孩子如此缺乏同情心、缺乏愛心,不能寬容別人,甚至對人有些殘酷,讓我們難以置信。
近年來,我們也實實在在地看到在汶川地震發生后的賑災活動中,在捐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希望工程”中,在以城市少年兒童與受災地區、貧困地區少年兒童互學互助為主要內容的“手拉手”活動中,城市的獨生子女通過與災區、貧困地區孩子的交流,了解了他們家中和校舍受損后生活和學習的艱難,知道了他們上不起學,買不起書包,甚至買不起橡皮的苦惱,對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同情心,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孩子們捐出自己的壓歲錢、零花錢,救助受自然災害影響、因家境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把自己的衣物、圖書、課本、學習用具無償地送給有困難的同齡人。
據媒體報道,1998年春節期間,上海百萬兒童擁向街頭,積極響應上海市紅領巾理事會關于“人人獻出一元錢,幫助困難小伙伴”的倡議,在統一行動日共捐款252178 07元。在這樣的助人活動中,充分體現了當今的獨生子女扶助需要較強的主流傾向。
在獨生子女人格調查中,我們了解了獨生子女扶助需要情況。按照需要的強弱程度分為“高分組”、“中等分組”、“低分組”。其中扶助需要強的“高分組”占11 4%,扶助需要一般的“中等分組”占72 7%,扶助需要弱的“低分組”占15 9%。也就是說,有84 1%的獨生子女富有較強的同情心和比較富有同情心,是絕大多數。如果對調查中所列六種獨生子女人格需要按照強弱程度排序,扶助需要在親和需要、持久需要、攻擊性需要之后,排在第四位。
下一篇:懶媽媽帶出聰明能干的寶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完整的成長》讀后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