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獨生子女缺少同情心嗎
近些年,在一些人看來,獨生子女因為是獨生,家中沒有同齡伙伴交往,只有成年人的呵護,所以“獨”是他們所特有的人格特征。他們自私,不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缺少同情心似乎成了獨生子女的“專利”。當今的孩子果真如此嗎?
什么是同情心
同情心從心理學上講是人格需要之一,即扶助需要,也稱為慈善需要。扶助需要強的人表現為富于同情心,喜歡幫助不幸的人;以仁慈、同情待人,寬恕別人,對別人較為慷慨;對有傷病的人,在感情和行為上給予很大的幫助。
在這次獨生子女人格調查中,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表示“當我的朋友有麻煩時,我喜歡幫助他們”,“我喜歡幫助比我不幸的人”,“對有時傷害我的朋友,我喜歡原諒他們”,“我喜歡為我的朋友辦事”,“對受傷或生病的朋友,我喜歡表示同情”,“我喜歡我的朋友信任我,并告訴我他們的困難”等等。
從人的道德情感的角度說,“同情”是高級情感產生的基礎。一歲的嬰兒已經產生了一種對人的最簡單的同情感。嬰兒看到別的孩子哭,他也會跟著哭;看到別的孩子笑,他也會跟著笑。稍大一些的孩子,看到小朋友跌倒了會叫大人來扶他;愿意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把食物分給別的小朋友吃。雖然這時的孩子還不了解為什么這件事應當這樣做,不應當那樣做,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道德,但是在兒童時期,孩子已經開始有了扶助需要。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同情行為在家庭里在社會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沒有同情行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為家庭;若社會里沒有同情行為,爾虞我詐,人人自利,社會也不成社會了。”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只有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的人,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贊許,也會以不同的方式獲得他人的同情和幫助。富有同情心會使一個人感到精神上的充實和快樂,并用自己的行為為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
下一篇:教兒子送禮建立朋友的友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成績好不等于心理就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