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從出生到6歲——男孩需要家長特別的關注
在一般人眼中,嬰兒都是一樣的,餓了會哭,吃飽了就睡,被媽媽摟在懷里根本看不出他們的性別。
然而,在有過養育經驗的家長眼中,可完全不是這樣。前段時間,我認識了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現在她又懷孕了。
摸著隆起的肚子,她甜蜜地對我說:“肯定是個男孩!”
我不解。
她繼續解釋道:“我已經生過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女兒比較乖,她總是安靜地在我肚子里呆著;兒子則不同,他一會兒伸伸小胳膊,一會兒又用小腳丫踢我的肚皮,總是不讓我安寧。現在我肚子里的小家伙好像總是在里面展示他的‘拳腳’,所以我斷定他一定是個男孩。”
這位媽媽的經驗之談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否具有科學性,我們無從考證。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性別差異很早就已經開始顯現了:
男孩對觸碰的感覺沒有女孩敏感,當有人觸碰一個男嬰的臉時,他一般不會有什么反應;但當人們撫摸一個女嬰的臉時,如果這個撫摸的人是她所熟悉的,她會沖他微笑,相反,如果這是一個陌生人,她就會用哭鬧來表示反抗。
當男孩和女孩都到了蹣跚學步的年齡時,女孩們一般都會拉著父母的手小心地邁步;但男孩卻不同,他們喜歡自己走來走去,去開拓更為廣闊的空間。
在玩積木玩具時,女孩喜歡把積木擺得平平穩穩,而男孩卻喜歡用積木來建各種奇形怪狀的“高樓大廈”。
在幼兒園與小朋友相處時,男孩與女孩也會表現出不同,女孩會格外關注新來的小朋友,并且會友好地對待他們;而男孩則常常會忽視新來的小朋友,有時甚至還會欺負他們。
……
細心的家長也許早已發現了這種性別差異。但也許是由于這種差異給了家長某些暗示,也許是由于家長頭腦中一些固有的性別觀念在作怪,他們總認為男孩是強大的,是調皮搗蛋的,是不需要特殊關注的。
但正是由于家長們的這些錯誤觀念,常常會使男孩的情感得不到滿足、心理受到傷害,致使他們的性格扭曲,甚至形成極端的性格。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為了不顯示出性別,他給一個1歲多的嬰兒穿上一身中性的衣服,然后告訴一組父母,這個孩子是女孩;對另一組父母卻說,這個孩子是男孩。然后要求這兩組父母分別陪這個嬰兒玩。
結果,第一組父母大多都拿出布娃娃讓“女孩”玩;而第二組父母給孩子玩的玩具卻是小玩具槍和小足球。
試驗到了最后階段,兩組父母都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情況,這個孩子突然被一個會發出奇怪聲音的玩具嚇了一跳,并大哭起來。然而這時,兩組父母的表現卻截然不同:
第一組父母看到“女孩”被嚇哭了,便連忙去安慰她,并告訴她不要害怕;
而第二組父母卻不太在意“男孩”的哭泣,他們認為一個男孩子被一個玩具嚇哭,是很沒出息的一件事。甚至還有些家長把“男孩”的哭聲解釋成“憤怒”,他們認為這是“男孩”故意在給他們添麻煩。
最后,試驗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反應,主要取決于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然而,家長的這種反應似乎對男孩很不公平:與女孩相比,家長對男孩往往是更為嚴厲的。而教育專家們經過研究也表明,這種不公平常常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即使是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而言,家長擁抱女兒的次數也遠遠多于兒子;
※家長跟男孩耐心說話的次數要遠低于女孩;
※家長常常會很輕易地原諒女孩所犯的錯誤,但如果男孩犯了錯誤,家長常常會狠狠地懲罰他們。
我們都知道,男子漢是堅強勇敢、無所畏懼、大大咧咧的……但這些表明男性特征的詞語都是針對年齡稍大的男孩或男人而言。教育學的研究顯示,對于年齡比較小的男孩來講,他們在生理上和情緒上都要比女孩脆弱。
研究表明,對于剛出生的嬰兒來講,男孩比女孩對痛更加敏感,當他們感覺潮濕或不舒服的時候,男孩更容易哭泣;每個嬰兒都需要家長的特殊關注,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們到了6個月大時,女孩所需要的關注會逐漸減少,因為她們可以通過吮吸手指和玩玩具等尋求安慰,但男孩仍然需要家長的照看。
這個年齡段的男孩,除了在生理上要比女孩脆弱之外,在情緒上也會表現得更為脆弱。他們不但愛哭,而且情緒很容易就會變得煩躁,煩躁的時間也要比女孩長很多。
對此,兒童心理學家們進行了這樣一次試驗:
他們讓幾個男嬰與女嬰分別與他們的母親在裝有攝像頭的試驗室里自由玩耍。為了使試驗順利進行,他們提前與母親們溝通好,當嬰兒們玩得正起勁兒時,母親們會忽然停止與他們玩耍,并板起臉來假裝生氣,以使嬰兒產生煩躁情緒。
之后,心理學家們對嬰兒的表情和行為進行分析發現,與女孩相比,男孩表現得更為憤怒,他們要么想讓母親抱他們起來,要么在椅子上動來動去好像要逃走。而且他們哭泣和煩躁的次數比女孩多很多。
當然,在試驗結束之后,母親們都想通過安慰使自己的孩子恢復平靜,例如撫摸他們,認真地注視他們,同他們說話,等等。盡管母親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但男孩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平靜下來。而女孩卻正好相反,當母親拿著玩具跟她們玩耍時,她們的注意力幾乎都放在了玩具上。即使是母親的板臉讓她們產生了煩躁情緒,但母親的撫摸很快又使她們恢復了先前的高興。
由這個試驗,心理學家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在與男孩保持良好的親子互動方面,家長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說,對于嬰幼兒時期的男孩來說,他們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與關注。
除此之外,在6歲之前,男孩還會表現出以下幾種特點:
1. 理解能力有限。
從出生到6歲這一時期,男孩的家長們常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把這一時期的孩子看做小大人,動不動就向他們解釋為什么不可以爬到柜子上去、為什么應該禮貌地與別人打招呼……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家長們這一教育行為都是徒勞的。因為這一時期的男孩根本沒有理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的能力,向他們解釋、給他們講道理,只會讓他們感到痛苦。
例如,一個4歲的小男孩鬧著要找奶奶,如果家長告訴他,兩個小時后奶奶就會回家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小男孩會哭鬧得更加厲害。因為根據他現在的理解能力,兩個小時是很漫長的,也許會比兩天都要長。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正確的做法是:放棄解釋,陪他做游戲、給他講故事等,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當然,在這一時期,這些小男孩總是不愿意與家長合作,例如,家長要求他們刷牙,他們會明確地拒絕家長。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無需解釋什么,只要給他們做出示范就可以了。當這些好奇的小男孩看到小小的牙刷突然從口中變出那么多的泡沫來,肯定也會忍不住自己來試試。
2. 會被太多的選擇弄糊涂。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問男孩:
“兒子,你是想喝粥,還是希望媽媽給你煲一碗湯?”
“寶貝,周末我們是去公園,還是去游樂場?”
“兒子,你今天想看動畫片,還是兒童綜藝節目?”
對此,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男孩從小缺少一個自信的、起引導作用的成人做榜樣,那么,小男孩就會變得很迷茫,不知道該選擇什么,或者應該去做什么。
也就是說:
※如果總是讓1~6歲的小男孩在很多的選擇中自己去做決定,那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會成為一個沒有決斷能力的人。
從出生到6歲,男孩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選擇。因此,在這一階段,家長要為男孩規定好每天的生活,例如,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去什么地方玩,這樣會使男孩清楚地認識自己,并獲得很大的安全感,從而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當然,有時男孩也會拒絕服從家長的安排,例如,家長要求男孩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他不愿意去做。此時,家長可以這樣引導男孩,如對男孩說:“現在媽媽要交給你一項很重要的任務,讓你的玩具各就各位,不要讓它們亂跑。”如果男孩還是不合作,家長可以繼續引導:“你現在可是它們的領袖,相信你肯定有辦法征服它們!”被賦予神圣使命之后,男孩一般都會十分愿意與家長合作。
3. 會迷戀自己的身體。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是好奇的,身體是孩子世界中的一部分,他們也常常會“研究”自己的身體。但很多家長常會因為兒子總是拉扯或搓揉自己的*而感到煩惱。
一位著急的媽媽曾這樣說過:
我真害怕兒子將來會變成性犯罪者,他現在還不到3歲,但他好像很迷戀自己的*,經常會自己拉扯或搓揉自己的*。有時甚至是當著外人的面,他都不肯把手從褲子里拿開。
我沒敢提醒他,我怕他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從而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厭惡。但我又怕他將來會變成性犯罪者,我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其實,對于這些小男孩來說,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早期迷戀是很正常的。因為撥弄、搓揉自己的*會給他們帶來快樂和舒服的感覺。
另外,如果家長沒有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大驚小怪,孩子也沒有對自己的這種行為感覺到羞愧或有犯罪感,那孩子將來性犯罪的可能性就會很小。因為這不會激起孩子對性的好奇及探索欲望。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讓兒子知道,搓揉自己的*會令他們很舒服,他們可以這樣做,但這是一件只能私下做的事情。例如,在自己的房間內,并且在沒有第二個人在場的情況下。這樣,孩子既不會覺得自己有罪惡感,又不會對自己的身體產生過分的好奇。
下一篇:指出孩子錯誤不要簡單粗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給犯錯的孩子一個申辯機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