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六歲孩子的人際交往
母子矛盾占最突出的地位——
以六歲孩子典型 “兩極化”的行為特點,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他既可以展露出最可愛的一面,也可以展露出最糟糕的一面。沒有誰會是比他更為活潑可愛、熱情洋溢、充滿快樂和惹人喜愛的小寶貝,也沒有誰會是比他強橫刁蠻、不講道理、充滿嫉妒和讓人頭疼的小搗蛋。在六歲孩子的人際關系中,朋友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其中比較令人注意的一點是,以性別分群的現象開始出現。
1. 與父母之間:母子之間糾葛最多的年齡
◎◎矛盾與沖突是母子關系的主旋律
首先,關于六歲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系,在后面的章節里會有更詳細的探討。總的來說,在一個孩子生命最初十年的所有人際關系中,母子關系不但占據了最大的比例,而且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而六歲,是母子之間糾葛最多的年齡段之一。他既想要貼近母親,又想要離開她。我們前面講過,在孩子五歲的時候,媽媽是他整個世界的中心;到了六歲時,他世界的中心則變成了他自己。
由此出現了母子之間的爭奪戰、拉鋸戰。孩子在尋找他的中心點,也就是他與媽媽的親子關系之間的穩定點、平衡點、聚焦點,以及重心點。隨著他的成長,他越來越成熟、越來越獨立,他就越發想打破舊的平衡,建立屬于他自己的獨立王國。
因此,在孩子六歲的時候,母子關系的主旋律就是矛盾與沖突。一方面孩子喜愛媽媽、需要媽媽,離不開媽媽的摯愛與接納;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夠獨立起來,因此常常又會推開媽媽,搞得不管是自己還是媽媽的日子都十分掙扎。
◎◎對父親往往心懷敬畏
爸爸也很受六歲孩子的熱愛,孩子不但熱切地希望得到爸爸的陪伴和關注,而且一旦得到就會如獲至寶。事實上,孩子的索要有時候已經超出了爸爸的限度。許多孩子更害怕爸爸的不認可,而不是媽媽的不認可;他更敬佩的人是爸爸,而不是媽媽。有不少孩子相信爸爸什么都知道,覺得哪怕爸爸在公司里上班也肯定知道家里發生著的事情。
不過,有些爸爸卻不見得能和他的六歲孩子相處和諧。比方說,爸爸會覺得孩子再三要求他的關注弄得他很厭煩。六歲孩子的“球風”或者“棋風”也可能會讓爸爸很不受用(孩子半點都輸不起),而且六歲孩子在爸爸眼里往往不夠誠實(他常常到父母的抽屜里偷些小零錢或者小玩意)、不夠坦誠。
而媽媽則不一樣,尤其是留在家里照顧孩子,每天有大量時間跟孩子相處的媽媽,往往更能接納這些屬于六歲年齡段慣有的不成熟行為。可是,爸爸在這樣的時候每每會比較嚴厲:“該給他點兒顏色看看了。”換句話說,除非是一些特別好說話的爸爸,面對六歲孩子的負面表現,總體上來說,爸爸都會比媽媽要缺乏耐心。孩子這時候察言觀色的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知道誰更好說話、誰更不好說話。所以,他跟爸爸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有可能會比在媽媽面前要乖很多。
因此,假如爸爸偶爾出面接手負責照顧孩子晚上的洗漱與上床,往往能讓事情順利得令人匪夷所思。不過,請你也要記住,假如爸爸從此天天負責晚上照顧孩子上床睡覺,那么很有可能親子之間的拉鋸戰就會從母子戰變成父子戰。誰照顧孩子越多,誰就往往會越多地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
于是,媽媽偶爾忙不過來的時候,請姨媽、姑媽、奶奶或姥姥出面,幫忙照顧一下孩子,這時孩子每每都會顯得聽話很多。其實,這正是因為她們很少出面照顧這孩子,所以孩子不會把他最壞的一面顯露出來罷了,姨媽或奶奶們切不可以為自己果然比孩子的媽媽更為高明而洋洋得意。六歲孩子最美好的一面,以及他最不好的一面,往往都只展現給他的主要養育人。
假如孩子一時間十分不肯合作,那么最好的做法不是爸爸媽媽一齊上陣,而是只留一個人跟孩子“單挑”,這一招往往會十分管用,請你牢記心里。尤其是六歲孩子跟爸爸之間的糾葛通常都沒有和媽媽那么深,而且六歲孩子還往往對爸爸懷有一份敬畏之心,因此當孩子大發脾氣或者母子間將要出現大麻煩的時候,爸爸登場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于水火之中。
2. 與祖父母之間:關系融洽且親昵
◎◎對祖父母充滿好感,充滿溫情與和諧
六歲孩子的那份熾熱與摯愛,會令祖父和祖母覺得非常舒坦。只要當爺爺奶奶的不要端著老祖宗的架子,孩子一般都不會讓老人家覺得討厭,祖孫之間一般都會充滿溫情與和諧。
大多數的六歲孩子既喜歡去祖父母家拜訪,也喜歡祖父母到自己家來玩。比如說,我們認識這么一對小兄妹,妹妹表示希望祖母就住在附近,這樣他們兄妹倆就可以天天去找她玩了;六歲的哥哥聽了之后,卻說:“那就會好事變成壞事了。真要是那樣的話,我們每天有事沒事都會往那兒跑,她家就再也沒什么稀奇,她也就再沒有什么特別的了。”
另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告訴我們,有一天她的祖母來她家玩,她熱切地對弟弟說:“你猜猜看,是哪個最奇妙的人從樓上下來啦?唉,是爸爸而已。”盡管祖孫之間常常十分融洽而親昵,可是,當有人問及孩子的祖父母時,他的應答跟五歲的時候差不多:祖母最好的地方是“給我們做好吃的,還給我們好東西。”,祖父最好的地方是“他給我們好東西。”孩子會告訴你,他之所以喜歡去拜訪祖父母,是因為那里有好吃的東西,還有小表親可以一起玩。他對祖父母的描述也和五歲時一樣,仍然停留在外觀上,而且往往以頭發的式樣以及眼鏡為主:“她留著金色的短發,穿著套裝,還穿著鞋。”,“頭發卷卷的,有點變白了。”,“她帶著老花鏡,因為她老了嘛,她會做各種好吃的東西。”,“對我挺好,還給我買冰激凌吃。”也偶爾會有孩子會說,“他看上去很英俊,很和善。”,“她挺漂亮的。”。
◎◎盡量每次只和一個孫兒玩
這里我們要給祖父母們一條溫馨提示:如果可能的話,每次只接待一個孫兒來玩。單獨一個孩子來玩,跟祖父母的相處會很不一樣。如果兄弟姐妹一起來,他們則很可能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樣,在祖父母家里照樣打得天翻地覆。
3. 與老師之間:
行為得體,言聽計從在家里,六歲的小朋友是一個很燙手的小山芋;可是在學校里,卻恰恰相反,六歲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最得體的小紳士或者小淑女。在孩子的成長螺旋中,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這種令人驚奇的現象:每當孩子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某個顯著的變化時,這種變化往往先出現在家里,然后才會出現在學校。比如說,五歲孩子和媽媽的關系,推演到了六歲孩子和老師的關系上。后來在孩子十一歲時候的打破一切平衡,以及他在十三歲時候的明顯內斂,也都是這樣先出現在家里,幾個月以后才出現在學校里。
大多數的六歲孩子在學校里都想要做一個好孩子,老師怎么說他就怎么聽。他喜歡遵從指揮,甚至老師越是嚴格,他心里就越是有安全感。在學校里,當然在別的地方也一樣,孩子都愿意表現得好,愿意受到夸獎和嘉許。
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老師的話就是“圣旨”,要照著老師的要求去做才是“正確”的做法。于是,這里會出現一個問題:假如在家里遇到事情的做法跟在學校里很不一樣,那么孩子會十分困惑,無所適從。如果媽媽和老師的要求不一樣,那么你需要和老師協調統一。否則的話,要求孩子在家里這么做,而在學校里又那么做,對孩子很不公平。(譯者注:舉個例子,孩子是左撇子,在家里媽媽要求孩子只可以用右手寫字,在學校里老師卻允許孩子用左手寫字,這就是很不一致的地方。)
讓孩子在課堂里展示和講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六歲的孩子來說,讓他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拿到課堂上去分享,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并且講述,這本身就是一件令孩子十分在意和渴望的事情。(譯者注:以我家孩子在美國小學低年級的親身經歷,每個星期他們都會有一天是“展示日”,孩子可以拿自己的小玩具、小石子、書籍等等,到課堂上向大家展示,并簡單講講這東西有趣的、特別的地方。這樣的活動是自愿的,如果孩子忘記了帶自己的東西來,他可以在老師的書庫里挑一本書;如果孩子不想參與,那么就輪到下一個孩子。最有趣的是,孩子也可以帶爸爸去教室“展覽”!)
不過,盡管我們說到過老師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圣旨,而且孩子往往喜歡老師、尊敬老師,但是,一年級小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還是沒有一年以后的二年級時那么濃厚和親近。(譯者注:美國的小朋友們六歲就應該上小學一年級了,這比中國孩子要早一年。)
還有,盡管一整天的學習往往會讓六歲的小孩子耗盡心神,可是他很少把他的疲憊和沮喪發泄到老師的身上。相反,他會等到回家以后,好好“收拾收拾”他的媽媽。
4. 與兄弟姐妹之間:
充滿磕磕絆絆,對小弟弟妹妹尤其惡劣盡管有些時候兄弟姐妹之間能夠風平浪靜、和睦相處,比方說,六歲孩子可能會對哥哥姐姐表現出一定的尊敬,對弟弟妹妹也會顯得相當和善,因為他喜歡當他們的老師;不過,以六歲孩子的典型表現,他往往不會把最好的一面奉獻給自己的兄弟姐妹。尤其是對小弟弟妹妹,那更糟糕。
總體上來說,六歲的孩子天生好勝又好斗。什么他都要當第一、只有他才能贏的這些特點,使得他在家里跟誰相處都會有不少的磕磕絆絆。有時候,假如家里另一個孩子比他先到餐桌前坐好,或者得到了一塊比他更大的蛋糕,那么他很有可能一整天都十分氣惱;如果有什么東西沒有給他,卻給了家里另一個孩子,這更會讓他非常嫉妒;而假如他的兄弟姐妹要出去參觀一個什么地方,或者要去誰家玩,而他卻不可以去,那么這肯定會讓他氣得暴跳如雷。
對小弟弟妹妹,六歲孩子往往會指手畫腳、強詞奪理、諷刺挖苦、恃強凌弱、威脅恫嚇等,真生氣了的時候,他還會出手打人。
5. 與朋友之間:容易發生矛盾和沖突
六歲的孩子很需要小朋友,可是,六歲的天性卻使得他和小朋友很難相處。如果是兩個孩子在一起玩,有一定的可能他們會相處和諧,至少是在短時間之內;可是,如果三個孩子一起玩,則往往很容易鬧矛盾。
六歲孩子總是要再三詰問對方:“你是不是跟誰誰一起玩了?”這句話的意思,和十一歲孩子說這句話的意思一樣,表示如果你跟誰誰一起玩了,那我就不跟你玩了。
朋友這個詞,對六歲年齡的孩子來說相當重要,交朋友也往往很容易。(雖然他們之間的友誼不見得能維持多久。)比如說有一個小女孩就這么跟媽媽解釋說:“要交朋友,那太容易不過了,你只需要走過去,問人家一句:‘你跟我一起玩好嗎?’然后人家說:‘好啊’,就行了。”也有些六歲的小孩子會因為太想要交朋友而過于委屈自己,至少在他父母眼里看來是如此。
◎◎在玩耍中爭強好斗
可是,孩子之間大多數的玩耍并非風平浪靜。六歲孩子跟別人一起玩的時候,不論是言語上還是動作上都會偏于太爭強好斗了一些。他們不但會斗嘴、打架、吵鬧、頂牛,還容易激動起來,變得相當情緒化。
由于六歲孩子什么都想要贏,所以但凡有些競爭意識的游戲就總是會鬧矛盾,輸了的孩子往往到一邊去狠狠生氣。這使得六歲的孩子很不容易跟別人玩到一塊兒去。而且,他想要的還不是三局兩勝的贏,他要的是三局全贏;為了要保證三局全贏,他難免想要耍點兒賴皮。這就給小朋友之間的友情加入了不少摩擦。你很容易聽見六歲小朋友的玩耍之中不時傳來“你賴皮!我不跟你玩了!”的吼叫聲。有些六歲孩子還會臨場發明一些新的規矩,以保證自己不會輸掉。
◎◎對朋友往往看不順眼,不夠寬容
一旦跟朋友之間有了矛盾,六歲孩子不太容易原諒別人,也不怎么有“一笑泯恩仇”的肚量。舉例來說,六歲的小姑娘阿璧有一次這么跟媽媽說:“我不該責罵弗朗辛撕壞了我的小紙人。”“噢,為什么呢?” 媽媽心里想的是小阿璧終于變得更愿意寬容自己的朋友了。“因為我覺得其實是南希撕壞了我的小紙人。”小阿璧這么回答。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往往太過于關注朋友的細節動作,而且還都看不順眼:“你瞧瞧她,她以為她是誰啊!”,“她那撮卷發飛上飛下的,就覺得自己是公主了?可惜她不是,你看看她畫的畫!”一個頻頻去指責別人臭顯擺的小孩子,在成年人眼里看來,往往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小“臭顯擺”。
另外,盡管有些時候六歲孩子也會愿意去幫助比他小的人,但是他很清楚自己比別人大一點就意味著占了上風。例如,一個六歲的小孩子的生日無非比朋友早了一個星期而已,卻這么對媽媽提到那個朋友:“一個五歲的小屁孩兒,就想要跟我犟嘴?也不掂量掂量自己!”跟一個六歲的小玩伴一起玩可真是不容易。他會威脅人家要回家了、跟別人爭吵、罵人、推人、甚至出手打人。他還肯定會責怪別人耍賴皮,嫌別人不遵守規則等,而且他對比他小的孩子有時候更加夠嗆。萬幸的是,這么大的孩子誰都不記仇,哪怕頭一天打得昏天黑地,第二天小朋友之間就又會和好如初。
◎◎開始出現以性別分群的現象
如果是一群六歲的孩子在一起玩,那么以性別分群的現象開始出現,換句話說,女孩子主要跟女孩子玩,男孩子則主要跟男孩子玩。當然,男孩女孩一起玩的場合也很常見。也會有少數的女孩子有了“男朋友”,他們的玩耍中也就有了“結婚”的話題,盡管有些時候不僅僅是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間會“談婚論嫁”,還常常包括了跟洋娃娃甚至是小紙人玩過家家。
言而總之,小朋友的玩耍中會有很多的沖突。一方面,我們完全可以說要和一個典型的六歲孩子做朋友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另一方面,六歲孩子的生活又實在離不開小朋友。
下一篇:孩子之間的打鬧有利于情感交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六歲半到七歲之間有啥特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